Workflow
小米之“祸”
经济观察报·2025-10-17 21:32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表现强劲,营收达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智能手机出货量4240万台,连续8个季度同比增长并连续5年稳居全球前三 [1] - 公司在汽车等新业务领域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SU7车型投诉量超1610起,集体维权人数超300人,手机产品返修率三年间飙升12.8% [1] - 公司的“高级模仿+低价压制”商业模式在跨界扩张中遭遇产品质量、专利纠纷与供应链关系等多重挑战 [1] 商业模式与竞争策略 - 公司推行“高级模仿+低价压制”模式,通过模仿成熟品牌设计并结合低价策略快速切入市场,如SU7车型设计对标保时捷但售价远低于同级别豪华品牌跑车 [3] - 该模式被认为可能伴随三大牺牲:牺牲研发投入、牺牲员工福利和供应链利润、牺牲产品质量与服务,长期将抑制产业链创新动力 [6] - 在竞争激烈且利润不高的国内成熟行业,实现“总成本领先”非常困难,但公司汽车业务依然构建起了性价比优势 [4][5] 产品质量与安全争议 - 小米SU7上市后多次遭遇品质质疑,涉及大灯、制动系统、自动泊车等问题,10月13日成都车祸中“车门无法打开”引发对设计缺陷的广泛关注 [3][10] - 公司“颜值即正义”的造车理念被质疑与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所要求的核心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冲突 [9] - 2024年9月,公司发起涉及11.6万辆SU7的大规模召回,原因是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可能不足 [20] 营销策略与用户信任 - 公司擅长运用“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参数碾压”等营销策略营造技术领先形象,但宣传话术与实际用户体验出现差异 [11][12] - SU7 Ultra车型上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实测发现空气动力学功能几乎为零,后续公司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12] - 过度追求“参数炫技”,如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被指在普遍限速环境下属“马力过剩”,且与之匹配的制动等关键技术宣传不足 [13]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公司宣布新五年规划计划投入2000亿用于研发,旨在改变“组装厂”的公众印象,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约1020亿到1050亿元 [21] - 有观点认为公司研发投入存在“应急式布局”特征,“单点突破”的路径抗风险能力与苹果、华为的全产业链研发布局相比尚有不足 [21] - 公司的创新被指多停留在“符号堆砌”或功能重组层面,如“车规级纸巾盒”,而非通信、芯片等底层核心技术突破 [8] 供应链与行业生态 - 公司的低价策略被认为对整条供应链厂商的利润进行压降,可能导致供应商在用料成本上进一步节约 [4] - 生态链企业(如九号机器人)为小米集团销售产品的毛利率低于自有品牌,2017至2019年毛利率从22.46%降至15.11% [16] - 公司被指在汽车行业通过高薪挖角竞争对手人才(如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引发行业生态冲突的争议 [16][17] 专利纠纷与法律行动 - 公司已陷入多起专利纠纷,例如与格力的诉讼中,涉侵权的米家小米电风扇被要求停止制造销售并支付185万元 [8] - 今年以来,公司法务部完成对超过1.64万条舆情线索的法律评估,重点监测231个网络账号,并对92个恶意侵权账号提起民事诉讼 [1][25] 转型挑战与历史借鉴 - 公司面临从依靠“性价比+流量”的成功路径向“硬核科技+高端品牌”转型的艰难博弈 [21] - TCL、腾讯、华为、吉利等企业的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家敢于直面问题并进行深刻自我反思是企业渡过危机、实现重生的关键动力 [2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