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市场环境 - "十四五"规划将风险投资定位为硬科技突破的核心工具,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超过6万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 [1] -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为早期项目提供多元化退出通道,2025年科创板IPO数量占全市场40%,S基金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1] - 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投资风险,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资本结构与投资倾向 - 当前市场资金供给方如基金、母基金、地方产业基金均在,但缺乏"愿意替不确定性买单"的资本 [1] - 出资人结构中国有资本、地方财政和政策性基金占比提升,其角色是"压舱石"和"撬杠杆",使用更"有耐心"的社会资本投入长周期硬科技 [1] - 公共资金因需接受财政审计和考核,更倾向于投资能在任期内产出"可汇报"成果的项目,如项目数、落地金额、就业等,导致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项目被边缘化 [2] - 资金集中涌向地方扶持的、强政策性的、可确定性高的项目,例如各园区的示范工程、企业效率改造、结合补贴的设备更新 [3] 投资条款与风险分配 - 股权投资合同中加入大量类债务条款,如约定创始人按既定价格回购股份、对赌协议、要求年化收益等,将风险投资改造为具有刚性回报的债务 [3] - 此类条款将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创始人的确定偿付义务,并常叠加个人连带、回购担保等承诺,增加了创业者的个人风险 [3] - 这种风险"个体化"过程改变了创业者的心理预期,使其对需要长周期爬坡的项目更为谨慎 [3] 创新生态与项目选择 - 投资环境偏好"确定性叙事",真正需要时间、失败和反复试验的底层创新被推向市场边缘 [5] - 在AI时代,越靠近具体场景、越像"效率工具"的项目越易获资本青睐;越靠近底层范式、需要长期投入的方向则易被视作"过度理想化" [5] - 退出环境的不稳定,如二级市场窗口期波动、IPO节奏变化、并购市场保守,对需要长周期才能显现价值的项目施加了额外的"时间税",使其在估值和条款上面临更严格要求 [5] - 短期内导致探索端资金密度下降、项目趋同、投资偏向"可解释"部分 [5] 行业系统性挑战 - 考核短期化、条款债务化、合规零失败化、退出不稳定化等因素共同推高了"确定性叙事"的溢价,压低了"探索性赌注"的权重 [6] - 行业风潮呈现"风控化"特征,增长、技术、范式等概念在此背景下以新的方式被书写 [6]
政策托举之下,创业者为什么还是拿不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