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杨振宁一生的三个时刻,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何启示
南方都市报·2025-10-18 15:20

杨振宁先生的生平与成就 - 杨振宁先生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及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 - 他拥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头衔,获颁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荣誉 [3] 对国内科教事业的贡献 - 杨振宁于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2] - 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2] - 他于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并向中央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2]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2017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彻底”回国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意义 [3] 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与启示 - 杨振宁与李政道均毕业于西南联大,该校仅存在8年多,但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170余位两院院士、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 - 西南联大在艰苦办学环境中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其办学成就为我国大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和财富 [1] 中国教育与人才事业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起步阶段,杨振宁与李政道获诺奖起到重大鼓舞与激励作用 [3] -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科学事业快速发展阶段,以杨振宁为代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为国内教育科技作出突出贡献 [3] - 第三阶段为教育和科技实现现代化阶段,人才流动从高层次人才流出转变为流入,国外优秀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中国 [3] 对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展望 - 杨振宁先生曾预测中国科学家将出现诺奖得主,除屠呦呦外尚未有其他科学家获得诺奖 [4] - 随着国家加强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并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环境,相信中国会出现更多杨振宁式的科学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