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转向全产业链生态协同发展,通过材料、设备、设计、制造等环节的自主创新打破国际垄断,并吸引全球企业加码投资,从技术追随者演变为游戏规则的共同定义者 [1][12][13] 产业生态全景 - 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包括江丰电子在靶材、万里眼在示波器、硅芯科技在EDA软件、方正微电子在制造等,贯穿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原材料设备全链条 [1][3][4][5][7] - 科研机构如平湖实验室、深圳先进院等通过中试验证平台和材料研发,加速国产设备催熟与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业协同生态 [8][9][10][11] - 外资企业如东京电子、瑟米莱伯等加大在中国本土化合作与投资,合作模式从技术输出转向适应中国供应链,体现中国半导体生态的吸引力 [12][13] 关键材料突破 - 江丰电子打破高纯溅射靶材国外垄断,实现靶材出货量全球第一,成为台积电、中芯国际等重要供应商 [3] - 靶材制造工艺复杂,涉及超高纯金属提纯、精密加工等多个尖端领域,国产替代后缓解供应链安全风险 [3] 硬件设备进展 - 万里眼发布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将国产示波器性能从最高18GHz提升500%,达到全球第二水平,破解60GHz以上设备出口管制限制 [4] - 硬件设备是芯片行业基础设施,国产高端示波器可应用于半导体、6G通信、智能驾驶等领域 [4] 软件工具创新 - EDA软件长期被国际三巨头垄断,在中国市场份额占95%以上,硅芯科技等国内厂商面临数十年技术代差挑战 [5] - 新凯来子公司启云方发布完全自主知识产权EDA软件,产品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30%,硬件开发周期缩短40%,实现对国外产品全面替代 [5] 芯片设计路径转变 - 芯片性能提升路径转向小芯片(Chiplet)、2.5D/3D堆叠技术,通过堆叠设计软件以10纳米芯片实现媲美高端制程性能,破解制程"卡脖子"困局 [6] 制造环节进展 - 方正微电子实现SiC车规芯片实际产能国内第一,应用于头部新能源汽车厂商,在第三代半导体制造工艺和产能上媲美国际一流厂家 [7] 科研机构支撑作用 - 平湖实验室在8吋SiC/GaN工艺平台导入国内14家厂商20余台首台套国产设备,覆盖衬底、外延、刻蚀等功率器件制造领域,打破设备国外垄断局面 [8] - 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研发临时键合材料等十几款产品,填补国内高端电子材料空白,并构建集成电路高端封装材料"全闭环"研发平台 [10][11] 外资合作与市场增长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恩智浦、格罗方德、意法半导体等通过技术授权、本土化合作方式加码中国供应链 [12] - 外资9月净流入中国股市46亿美元,创2024年11月以来单月新高,半导体等科技成长板块成为配置焦点 [12] - 东京电子计划在2022年至2026年间将研发和资本投资接近翻一番,预计未来5年增加7千亿日元资本支出和1.5万亿日元研发投资 [13] 行业规模与前景 -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预计2025年达到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5% [12]
一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生态突围”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8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