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逝世 -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18天,清华大学师生为其举办了103岁寿辰家庭寿宴 [1] 学术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后者使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 - 其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三个特点 [3] - 杨振宁的物理品味形成于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期,深受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工作的影响 [6] - 1949年至196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17年是其学术黄金期,产出最重要学术成果 [6]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杨振宁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1]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并多次得到中央高层接见,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桥梁 [7] - 他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并将诺贝尔奖奖金捐赠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7] - 他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并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9] - 几十年间,其参与建立的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多达60多个,显著缩短了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的差距 [9] 晚年工作与生活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 [10] - 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并鼓励青年学者科学研究需要抓住不放的执着精神 [12] - 与夫人翁帆合著《曙光集》与《晨曦集》,书中寄托了其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 [12][13]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2025-10-18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