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事件概述 -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于2025年8月28日在美国纽约南区地方法院对蔚来公司、创始人李斌及前首席财务官奉玮提起诉讼,核心指控为证券欺诈 [3] - 诉讼消息于10月16日被广泛报道,导致蔚来汽车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地市场股价同步重挫,港股盘中一度暴跌13%至47港元,新加坡股价下跌9.48%,美股盘前交易下跌超过7% [1] - 10月17日股价出现反弹,港股蔚来涨2.17%报收50.35港元,美股涨0.15%,新加坡股价涨2.7% [1] 诉讼核心指控 - 指控焦点集中于蔚来的电池即服务模式及电池资产合资公司武汉蔚能,声称蔚来通过将电池一次性出售给蔚能并立即确认全部收入,而非在用户订阅期内逐步确认,从而非法提前确认了超过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的营收 [4] -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主张,蔚能是“表面上独立”的实体,但被蔚来有效控制,尽管蔚来仅持有约19.8%的股权,若“实际控制”成立,蔚来需合并蔚能财务报表,使其提前确认收入的会计操作失效 [5] - 该基金在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间累计买入5445万股蔚来ADS,根据期间13美元至66.99美元的股价波动,估算其损失可能达5亿至20亿美元 [5] 公司回应与事件背景 - 蔚来方面回应称,本案源于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报告中的不实指控,并非针对近期经营状况 [2] - 2022年蔚来董事会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调查,结论是做空报告指控“没有事实依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问询后也未采取进一步行动 [11][12] - 法官已于2025年10月3日下令暂时中止此诉讼,以等待2022年就同一事件提起的另一宗集体诉讼的判决结果 [6] 商业模式与会计争议 - 电池即服务模式下,消费者可只购买车身,电池通过向蔚能租赁获得,月付服务费,使车辆初始售价降低数万至十万元不等 [10] - 会计争议在于电池出售给蔚能的收入确认时点:蔚来认为所有权转移时即可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反对者则认为因蔚能受蔚来重大影响,该交易属关联交易,收入应在整个服务周期内分期确认 [11] - 做空报告曾将蔚来与蔚能的关系比作瓦兰特制药与其秘密控制药房Philidor的关系,后者是华尔街知名财务丑闻案例 [9] 公司近期经营与财务状况 - 2025年第二季度总营收达19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但净亏损额高达49.95亿元人民币 [13] - 第二季度整车毛利率为10.3%,综合毛利率为10%,显示盈利空间有限 [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总额为272亿元人民币,9月份完成了1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2.6亿元)的股权融资 [13] - 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量创历史新高,达8.7万辆,同比增长40.8%,其中9月单月交付3.47万辆 [13] 市场观点与分析 - 截至2025年10月,分析师对蔚来的共识评级为“持有”,平均目标价为6.35美元 [14] - 投行目标价出现分歧,瑞银看涨至8.5美元,巴克莱看跌至3美元,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等目标价介于两者之间 [14] - 看多者看重BaaS生态系统和交付增长的长期价值,看空者则关注财务风险、现金消耗及法律问题 [14]
新加坡主权基金起诉蔚来,股价迎来“三国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