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国500%关税威胁难撼中国!中俄合作立法告破分化图谋
搜狐财经·2025-10-20 03:07

美国对华关税威胁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85名参议员支持授权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加征最高可达500%的关税 [1] - 俄罗斯金融专家保罗·贡恰罗夫认为即使7000%的关税对中国也谈不上威慑作用 [1] - 美方此举被视为在乌克兰议题背景下对华施压,并为11月中美新一轮经贸谈判准备筹码 [6] 关税的经济学影响 - 当关税超过100%的从价税时,会吞掉绝大多数商品的利润空间,导致交易不再成立 [3] - 价格被税负抬到远离消费者心理锚点的位置会导致需求端塌陷,供给端择路,500%或7000%的关税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 [3] - 中方在4月11日公告中指出,对美关税提高到125%后,美国相关输华商品已无市场可能性,此为进口商、渠道和消费者共同给出的极限值 [1] 历史先例与市场反应 - 面对中方125%的反制,美方在5月的关税交锋中只维持了33天,因商业团体和消费者反弹而草草收场 [6] -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税会推高手机、家电、衣物等日常消费品价格,加剧美国通胀黏性,导致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用脚投票 [15] - 订单波动和库存堆积会最终转化为就业岗位的起伏,体现供应链协同的现实 [15] 欧洲的困境与选择 - 乌克兰战事导致欧洲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引发通胀,高能耗制造企业被迫将厂房迁往能源成本更低的美国 [7] - 这种产业迁移推动欧洲的产业空心化,是一次不情愿的“去工业化” [7] - 欧洲对跟随美国制裁中国持谨慎态度,更关注逐项编号的成本清单,因其企业已承受多季账期压力 [7] 中俄战略协作深化 - 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加入任何“反华联盟”,并将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法律形式固定,成为国家最高法律层面的承诺 [9] - 这种制度化的“铁合同”使挑拨离间的盘算难有抓手,外部施压者的策略空间收缩 [9] - 中俄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快速上行,人民币与卢布直接结算削弱了SWIFT与美元清算的制裁能力 [10] 中国的市场与供应链布局 - 中国身份叠加为“世界工厂”和不断扩容的“全球市场”,美国若关上一扇门,来自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窗口会被推开更多 [12] - 布局方向包括向西通往欧洲的通道、向南的市场增量,以及向内提升产业链韧性与技术迭代的“内功” [12] - 可供选择的市场与技术路线越多,身段就越灵活,可摊薄单一方向的压力 [12] 关键商品与相互制衡 - 稀土作为高端制造的“维生素”,虽占成本比例不高却牵动整条链条,成为“关键小部件” [10] - 中国之前的稀土出口管制被美方承认“挺见效”,相关产业链股价在消息面下滑 [10] - 油轮贸易与稀土出口体现了“供给路径的替代”和“技术要素的不可替代”两种力量的交织 [10] 贸易转移与替代渠道 - 高关税会催生转口与供应链迁移,越南、墨西哥等成为中间站,但价值链关键环节往往难以彻底替代 [10] - 西方对俄油实施“价格上限”,但乌拉尔原油相对布伦特存在折价,亚洲买家通过长约与折扣消化部分风险 [13] - 只要运输与保险找到替代渠道,价格上限就更像一道“围栏”而非围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