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地零碳园区建设提速 中小企业探索破解高成本难题
中国证券报·2025-10-20 04:13

零碳园区建设背景与驱动力 - 多地正积极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将其作为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1] - 政策推动与市场需求共同促使零碳园区建设需求旺盛 [2] - 企业实践表明,建设零碳工厂符合客户对供应链降碳的要求,并可使产品获得出口竞争优势和溢价 [2] 政策支持与目标规划 -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于今年7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八项重点任务 [3] - 根据《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零碳园区项目可获得核定总投资额20%的资金支持 [3] - 四川省目标2025年建成20个近零碳园区,2027年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 [3] - 山东省目标2027年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 [3] - 云南省今年8月已累计公布三批共15个零碳园区建设名录 [3] 经济效益与产业升级 - 零碳园区建设帮助企业减少运营支出,例如园区光伏发电价格每度0.4元,比江苏省工业用电价格便宜一半多 [3] - 可溯源绿色电力系统能显著降低产品碳足迹,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 [3] - 零碳园区被视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发展 [4]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借助当地风光资源构建绿电供给体系,成为工业脱碳范本,其动力电池产品远销海外 [3] 能源转型核心指标与技术路径 - “单位能耗碳排放”成为零碳园区的核心评价指标,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至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 [4] - 当前全国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约为2.1吨/吨标准煤,建成零碳园区需较当前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4] - 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主要路径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能源消费侧高效利用以及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5] - 具体技术路径因地制宜,例如海南浙琼合作产业园以生物质发电供能,整合多种清洁能源,预计建成后年生产绿色电力6.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6.2% [6] 智慧化与数字化管理 - AI、数字化技术成为零碳园区破局的关键支撑,用于解决复杂能源调度问题 [7] - 朗新集团发布的AI能源大模型可实现负荷预测、智慧调度、能源交易等功能,已在广东、山东等地落地 [7] - 能辉科技与蚂蚁数科合作开展“能源AI智能体”产业应用,结合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储能资产开展电力交易服务 [7] - 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例如海尔新能源为工业园定制的解决方案可精确管理电能,监测设备碳排放,降低产线能耗15%至20% [8] - 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用能运营平台,可为园区企业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等提供数据支撑 [8]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能源结构转型面临资源禀赋差异、能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中小企业参与改造的资金技术门槛等现实难题 [1] - 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难以承担零碳改造高成本是当前建设的关键难点 [7] - 解决方案包括由园区统一建设能碳运营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以及金融机构基于园区整体信用提供批量化绿色信贷 [7] - 引入具有负荷调节与管理能力的能源服务公司,提升园区企业负荷调度能力,并利用多种形式储能补充供电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