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ndrej Karpathy:2025 不是 AI 爆发年,未来十年怎么走?
36氪·2025-10-20 08:28

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AI行业被广泛讨论为“智能体元年”,但前OpenAI核心研究员Andrej Karpathy认为这并非技术爆发年,AGI的实现仍需数十年时间,是一条由无数突破和改进构成的漫长曲线[1][2][4] - 当前AI智能体的核心缺陷在于缺乏真正的记忆、连续性和身份感,更像是一个“幽灵”而非长期伙伴,真正的转折点在于AI能否成为有记忆、能成长、可信赖的社会一员[3][5][6][7] - AI行业的演进方向是从工具到伙伴,从模型到智能体,其发展不是突增而是渐进的结构性重构,重点在于系统性的运行方式而非单纯堆砌参数或数据[14][15][26][48] 当前AI智能体的局限性 - 现有AI助手(如ChatGPT、Claude)缺乏基本记忆功能,无法保持对话的连贯性和身份感,每次交互都需从头开始,被形容为“幽灵”[5][6][9] - 尽管行业推出了如ChatGPT长期记忆功能、Rewind记录工具和Claude Agent SDK等尝试,但这些均属外部附加功能,AI本身仍无法记住用户身份[10] - 问题的本质不在于AI的回答能力,而在于其无法记住用户,导致每次交互都像与路人对话,而非与一个了解你的助手沟通[11][12][13] 实现真正智能体的三大发展路线 - 认知路线:让AI真正理解上下文、进行逻辑推理并给出合理推测,这是当前GPT、Claude、Gemini等语言模型正在发展的基础能力[17][18][20] - 操作路线:让AI从“能说”转向“能动”,具备工具调用能力,可自主操作浏览器、笔记、应用等以完成现实任务,但目前该能力仍处于初级阶段[21][22][23][24] - 存在路线:关键是将AI从单次工具转变为能长期陪伴的角色,需具备统一的运行架构,实现记忆、任务意识、行为模式的连贯性,而非功能拼凑[25][26][27] AI训练方式的范式转变 - 当前主流的训练方式是“填鸭式”的海量数据输入,但Karpathy认为这如同让孩子背书成为科学家,效率低下,应转向目标明确、结构化的“课程式”训练[29][30][32][40] - 未来训练应遵循三大核心原则:赋予AI目标感,使其明确学习方向;强调任务性,让其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学习;建立反馈循环,通过试错、纠正实现持续改进[34][36][37] - 行业已出现范式转变迹象,如OpenAI围绕“任务链”设计数据、DeepMind采用自我博弈修正、Anthropic使用宪法式反馈,表明行业正从追求数据量转向注重训练质量[38][40] AI作为社会角色的未来愿景 - AI的未来将从工具转变为带有身份、角色和责任的社会成员,如AI律师、财务顾问、私人助理等,需遵守行业伦理并承担相应责任[41][42][44] - 随着AI角色化,将催生“角色市场”,引发AI资格认证、责任归属等制度性问题,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社会制度和规则的升级[43] - AI不会完全取代人类,而是与人类形成协作关系,人类将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于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创造,形成人机共存的生态[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