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S交易走向“C位”,国资引领15万亿元市场变革
中国基金报·2025-10-20 12:29

文章核心观点 - 私募股权二级市场(S交易)在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快速升温,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市场定位从流动性补充转向战略配置工具 [1][2][3] - 国资(包括政府引导基金、金融机构等)已成为影响S交易市场供需两端的最大变量,驱动市场格局和交易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1][4] - S交易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创新模式占比提升,市场对机构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来将向专业化、常态化稳步发展 [7][9][11] 市场增长与规模 - 2024年国内S市场共发生交易395笔,交易规模达1078亿元,较2023年增加46% [1] - 2025年上半年交易笔数攀升至542笔,已超过2024年全年交易笔数,交易规模约为784亿元,全年规模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1] - 自2018年(中国S基金元年)以来,S交易年均增速超过50%,202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 [2] 政策支持与市场信心 -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鼓励发展S基金,3月证监会公开表态支持,8月央行等七部委再次提出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 [2] - “9·24”新政后,随着A股、港股市场向好及IPO审核批文发放速度加快,市场参与者信心增强,S交易活跃度逐步提升 [2] 国资成为市场主导力量 - 2025年上半年,以银行理财、信托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和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政府资金分列卖方和买方前两名,合计占据S交易市场半壁江山 [4] - 国资份额转让规模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政府资金贡献了2024年以来的最大增量 [4] -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新增的17只S基金全部有国资参与 [6] - 国资成为第一大卖方的核心驱动是早期基金到期清算(2015-2017年设立)及国资资产盘活需求,同时近10万亿元地方存量基金有退出和置换诉求 [5][6] 交易模式创新与多元化 - 交易模式除基金份额转让外,还包括GP主导交易、结构化交易、区域接续型交易等创新模式 [7] - 结构化交易分为偏债型(优先级,年化收益8%-10%)和偏股型(劣后级),以适配不同风险偏好LP [8] - 地方S基金主要采取“市级接区级、省级接市级”模式,如上海S基金2025年上半年承接区级引导基金份额超50亿元,旨在缓解流动性压力并强化本土主导产业 [8] - “低交易对价+后端分成”的混合交易定价模式增加,S投资机构间联合投资增多 [7] 市场未来展望与专业能力要求 - S市场有望承接15万亿元私募股权存量资产,成为连接长期资本与优质资产的关键纽带 [3][9] - 市场将从赚信息不对称的钱转向赚能力溢价的钱,机构需聚焦硬科技优质资产、搭建主动管理能力、链接生态资源 [9] - 非金融企业(民企、高净值个人)将加速出清,占比预计降至30%以下 [9] - 市场更可能稳步发展,交易方式将更专业化、复杂化,标准化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推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