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科学贡献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均作出卓越贡献 [5] -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关于“镜像对称性破缺”(宇称不守恒)的研究颠覆了物理学界根深信念,并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 [5] - 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视为现代理论物理的基石之一,与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爱因斯坦相对论齐名 [5] - 是一位多产的学者,论文广泛发表于《美国数学学会公报》《物理评论》等国际权威期刊,持续推动多个学科发展 [5] 杨振宁的职业生涯与跨文化影响 - 其生命轨迹是20世纪全球科学发展与人才流动的缩影,从中国远赴美国求学,后回到中国推动教育与科研 [7] - 1946年赴美,获得芝加哥大学奖学金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应奥本海默邀请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 [7] - 芝加哥大学教授恩里科·费米对其学术工作赞誉有加,奥本海默评价其工作展示了极大想象力和基本概念的简洁性 [7] - 自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起,便积极为中国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推动祖国科研进步 [7] - 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外媒关注其以“血脉属于中华文化”自喻的文化根源认同 [8] 杨振宁的教育事业与精神遗产 - 晚年将重要精力倾注于教育事业,被视为连通东西方的“文化使者”与“桥梁人物” [9] - 2006年7月在南洋理工大学推动设立“杨振宁学者计划”,为有志从事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本科生提供支持,并亲自举办讲座激励年轻学子 [9] - 1986年倡导设立新加坡“陈嘉庚青年发明奖”,旨在鼓励年轻人勇于批判思考、拥抱创新,近四十年来该奖项惠及无数青年 [9] - 其科学成就与家国情怀共同汇聚成一份厚重的精神遗产,将持续照亮后来者的前行道路 [9]
世纪巨星,连通东西——海外媒体致敬杨振宁的科学人生
科技日报·2025-10-20 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