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拟更名为NovaBridge Biosciences(新桥生物),并向全球生物科技创新平台转型,重点聚焦BD交易与转化型临床开发 [1] - 公司计划在香港联交所IPO,实现美股与港股双重上市,以拓展全球资本与创新资源,推动"In China for Global"发展战略 [1] - 公司采用"Hub-and-Spoke"(中心-辐射)商业模式,将不同产品管线置于独立子公司进行开发,母公司负责集中式投资组合管理 [1][3] 商业模式与架构 - "Hub-and-Spoke"模式通过外部授权引进丰富产品管线,每个管线由独立子公司开发,可提升研发效率并设置风险防火墙 [3][4] - 该模式参考了Roivant等公司,Roivant近十年来已拥有21家子公司,其中4家上市,并投入开发40多种药物管线,有6款药物获FDA批准 [3] - 公司已将收购的眼科管线VIS-101纳入首个卫星子公司Visara旗下 [1] 管理团队与股东背景 - 由CEO傅希涌博士领衔的执行管理团队已就位,并正式任命雷鸣先生为CFO [2] - 公司由康桥资本孵化控股,康桥资本是亚洲最大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运营机构之一,管理规模超过105亿美元,采用"投资者-运营商"模式 [2][4] - 康桥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控股超过20家企业,创立12家Biotech企业,包括信达生物、云顶新耀等知名公司 [5] 市场机遇与定位 - 公司定位为帮助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平台型公司,类似于医药行业的"泡泡玛特",旨在提升中国创新药的全球价值获取 [2][7] - 截至2025年1月,中国在研药物数量达到7041个,规模全球第二;2015-2024年中国企业研发的活跃状态创新药累计达3575个,已高于美国(2967个) [7] - 2024年中国进入临床的FIC创新药数量达到120个,在全球占比超过30%;2025年上半年中国医药领域海外授权金额超668亿美元 [7][8] 管线策略与价值创造 - 公司管线引进策略聚焦于临床预备和临床一期项目,包括一些二期早期项目,以开展后续开发 [9] - 创新药价值增长最大在完成临床试验到商业化环节,可增长3-5倍;而达到临床POC阶段可使管线价值翻上10倍 [9] - 公司相比Roivant有更大想象空间,因中国每个靶点都有大量企业研发,且国内临床入组速度是美国的2-3倍,可节约一半以上试验成本 [10] 能力构建与退出路径 - 公司将采取BD和自主商业化双轮驱动,根据临床数据情况可选择自主完成开发或与MNC达成License-out交易,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10] - 能力构建包括利用资本优势在中国市场寻找出海化合物、利用国内丰富临床资源及海外专家设计差异化临床路径、在全球市场构建二期三期开发能力 [10]
这家来自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要做医药行业的“泡泡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