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业绩与心态 - 截至8月31日,公司旗下低波动基金收益率跑赢沪深300指数(涨幅14%),高波动基金收益率约为低波动基金的两倍,显著跑赢指数[3][4] - 满意业绩表现源于在年初宏观判断错误且市场风格(科技成长小微盘)非公司擅长领域的情况下,产品仍能显著跑赢基准[4] - 投资理念强调在能力圈内行动,通过扩充团队拓展能力圈需要时间且存在融合风险,在能力圈外投资长期看容易亏损[5][6] - 对于非擅长领域(如科技成长),采用中证500股指期货(IC)等更安全、中性的工具参与,IC相比现货有约10%的年化贴水增强收益,且成分股涵盖多个科技主题,能实现更好的夏普比率[7][8] - 投资决策需克服贪婪心态,避免羊群效应,在能力圈内建立包含清晰持仓标准、决策逻辑和信息持续更新的框架,据此理性决策而非纠结于沉没成本[9][10] - 与投资者沟通强调事先明确投资框架和理念,管理预期,保持诚实并勇于认错,让投资人自主选择以实现长期匹配[11][12] - 心态调整后总结为“爱世界,更爱自己”,以包容心态看待市场泡沫和投资人行为,通过封盘、多沟通等方式管理,并注重个人身心健康和持续学习[13][14][15][16] 市场判断与观点 - 认为股票大上涨趋势尚在前半段,驱动因素并非经济基本面改善(通缩、房价下跌持续),而是流动性逆转(国家队入场、外资卖压衰竭、保险资金增配等)导致历史高位的股债收益差(曾达8%)开始修复[17][18][19][20] - 将牛市分为三阶段:当前第一阶段由估值回归驱动(沪深300PE约13-14倍,隐含回报7%-8%),第二阶段需等待房价、物价企稳回升后的基本面驱动,第三阶段为赚钱效应引发的全面风险偏好提升和可能泡沫化[25][26] - 居民资金通过高净值个人加配量化基金和储蓄向分红险转移(保底利率1.75%)间接进入股市,保险成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此过程刚刚开始[21] - 政策范式发生变化,2023年后许多政策(如商品房收储、城中村改造)未落地或规模远低于计划,决策需基于政策实际落地和数据验证而非文件预期[22][23][24] - 依然认为地产行业面临十年一遇机会,依据是长期需求稳定在10-12亿平米(年折旧需求约10亿平米),且供给侧90%企业消亡后竞争格局改善,土地溢价下降,头部企业新推盘净利率已达10%-12%,但报表结算净利率仅约1%,未来有巨大提升空间[27][28][29][32] - 地产股投资目前处于买阿尔法(个股)阶段,需等待二手房价格环比企稳后转向买贝塔(指数),部分优秀企业股价已翻倍[30][33] - 明确不参与估值偏高(PE几百倍)且出现拥挤迹象的小微盘股,认为通过中证500股指期货(IC)参与科技行情是正确选择,因其表现优于小微盘且有贴水增强[34][35] - 当前持仓一半为顺周期高股息股票(适应保险资金流入偏好),一半为中证500股指期货,风格均衡,期待未来物价房价转正后的风格切换,认为届时顺周期属性将凸显[36][37][38] - 大宗商品市场整体趋势仍由需求决定,工业品需求同比下滑,PPI未有效回升,大趋势改变需等待财政政策切实发力,局部亮点由供给侧因素驱动[39][40] 投资策略与公司发展 - 宏观对冲策略涵盖股票、债券、商品多个资产类别,利用资产间负相关性降低波动,并在资产类别内部(如用股指期货对冲个股)和使用衍生品(特别是期权)实现不对称效果[41][42] - 策略更适合宏观经济趋势鲜明的单边市场,追求资产类别趋势而非个股阿尔法[42] - 公司长期战略定位为专注于宏观对冲策略,不进行多元化经营或打造大型平台型公司,以保持管理层舒适感和可持续性[43][44] - 认为资产管理公司穿越周期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包括业务合规和避免基金出现致命回撤,公司自成立即强调风控,措施包括单一个股持仓上限5%、行业集中度控制、动态风控(基于潜在最大回撤调整仓位)以及交易总管兼任风控的独立执行机制[45][46]
时隔两年首次深度对话,李蓓剖白心迹:爱世界,更爱自己,在投资中“躺赢”|《天玉朋友圈》深度对话
搜狐财经·2025-10-20 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