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与市场准入 -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工信部eSIM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并在全国上线业务 [1] - 工信部早在2019年12月就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 随后在2020年9月批复同意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开展同类服务 [9] eSIM技术优势 - eSIM支持取消卡槽 为终端节省空间 有利于设备小型化设计和散热 [2] - 相较于依赖金属触点的传统SIM卡 eSIM作为嵌入式模组在频繁震动、高温高湿等恶劣场景下可靠性大大提升 [2] - eSIM可节约供应链物流成本 简化卡片制作、包装、物流、库存等环节 [2] - eSIM支持远程配置网络和终端切换 为用户提供灵活选择网络服务商的权利 [3] 物联网eSIM应用与前景 - eSIM已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智能表计、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1] - 截至2023年底 物联网领域的eSIM连接数量接近2亿个 预计到2030年底将达到22亿 年复合增长率达43% [6] - 在2024年第二季度出货的蜂窝物联网模组中 有33%支持eSIM 使用物理SIM卡的模组占比为62.3% [10] - 汽车、物流、能源及公用事业三个垂直行业在eSIM应用上将会有突出表现 [9] - 很多物联网终端部署在恶劣环境中 其自身特性对eSIM有天然诉求 [4] 手机eSIM现状与挑战 - 手机号码是个人身份的强标识 用户通过eSIM更换号码时存在顾虑 存在后续隐形成本 [3] - 国际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仅有23%的受访者曾使用过eSIM 其中中国为27% [10] - 在用户认知度调研中 33%的受访者表示了解eSIM 42%则表示不确定手机是否支持eSIM [10] 产业链生态 - 中国eSIM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布局 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领域 [11] - 国内企业具备较强芯片设计制造技术实力 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消费电子和物联网设备 [11] - 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等国内企业已推出多款支持eSIM的智能设备 [11] - 手机eSIM和物联网eSIM产业生态高度重合 [12] 技术标准与发展驱动力 - GSMA发布新的eSIM IoT规范SGP.32 提供了更结构化的远程SIM配置方法 适用于网络受限、无用户界面的IoT设备 [13] - 5G、RedCap、NTN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设备制造商提高设备覆盖率 未来对eSIM的需求更为迫切 [13] - 手机是提升eSIM认知度的最好媒介 当eSIM在廉价智能手机中更普及时 其采用将取得真正突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