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市场表现 - 短剧《盛夏芬德拉》上线首日实现热度值与播放量双破亿,连续三天打破平台最高热度纪录,上线半个月后播放量突破30亿,成为短剧史上最快达成30亿播放量的作品[1] - 短剧制作周期短,平均7-10天拍摄,经过后期在一两个月内上线,如同高速运转的流水线[4] 演员片酬体系 - 短剧演员日薪分为三个档位:新人演员起点在1000-3000元/天,中腰部演员为5000-8000元/天,头部演员日薪可达3万元,超头部爆火演员日薪可达4-6万元[5] - 片酬涨跌全然系于“爆款”,爆一部剧下一部报价能立刻跳涨,但若无持续作品支撑掉下来也很快[5] - 超级头部“S+”演员片酬可以达到4-6万一天,演员名单几乎一个月一更新,爆了即刻升咖,过气了片酬便应声而落[3] 演员商业变现模式 - 品牌定制短剧类型中,男女主演若为走红CP,片酬预算会相对较高,能翻倍至6—10万/天,或整体预算60—100万不等[10] - 当红短剧演员穿品牌衣服拍30秒的OOTD视频报价可达3-10万不等,一场直播的坑位费也能轻松达到六位数[11] - 为锁定超头部演员,一些短剧平台会与其签订“年框”协议,按约定片酬付费或根据市场价灵活报价以优先锁定档期[11] - 演员与经纪公司分成常见比例为7:3,若公司能帮助演员获得长剧或综艺等“更高阶”资源,演员甚至愿意接受5:5的分成[15] 行业生态与演员生存现状 - 短剧领域拥有狂热CP粉,头部演员“搭配”是引流和保证回报率的利器,但CP捆绑过紧会导致演员尝试新组合时遭遇粉丝强烈反对[10] - 短剧演员商业价值与所塑造角色生命力正相关,但短剧作品大都不具备传统影视角色的持久生命力,再火的短剧也很快会被海量同质化内容淹没[15] - 短剧演员的入场券从“无门槛”迅速转变为“数据为王”,要拿到出演某平台短剧的资格,粉丝数必须达到5000,成为行业隐形规则[16] - 选角时优先考虑演员社交媒体粉丝数据,例如红果50.6万粉、抖音234万粉、小红书19万粉的演员无需试戏即可被选定[19] - 平台流量扶持政策与演员粉丝数量级挂钩,粉丝数低的演员很难得到流量推荐,投资方也会因此提出换人或降薪要求[19] 演员职业发展路径 - 绝大多数短剧演员内心深处的共识是“短剧的尽头是长剧”,但成功转型者寥寥,代表性案例柯淳在短剧数据断层式领先后已几乎不接短剧,转型开启长剧之路并参与综艺节目[21] - 行业存在根深蒂固的鄙视链,短剧表演被高度功能化,更看重观众缘和标签化/记忆点深刻的表现,而非传统演技[24] - 数据驱动在保障商业回报的同时导致“演技边缘化”和创作同质化,主演以下角色对表演要求低,冲击演员职业尊严[25] - 随着影视业态没落,越来越多在长剧中找不到工作的中腰部、尾部演员正大量涌入短剧市场,将其视为实实在在的“面包”[20]
一夜飞升,日薪六万?短剧演员的“暴富”与“鄙视”
36氪·2025-10-20 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