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异常持久的强秋雨天气对陕西、山西等地的大量珍贵文物古建筑造成了严重威胁,部分文物已出现实质性损伤 [2][7][8] -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且强度增大,对文物的长期保护构成了系统性挑战 [10][11][13] - 文物保护工作正结合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进行应对,但面对广泛分布的文物,防护压力巨大 [2][3][13] 天气异常情况 - 陕西省自9月初以来经历持续38天秋雨,全省平均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多1.6倍,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多 [2] - 华西秋雨今年提前近一个月出现,其持续时间与累计降水量不同寻常 [13] - 2012年至2021年被记录为“史上最湿的十年”,降雨呈现天数减少但强度增大的极端化趋势 [11] 文物受损案例 - 山西运城新绛县三官庙的元代彩色泥塑“小土豆”因屋顶渗漏,脸部部分垮塌受损 [3][7] - 山西晋城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因屋顶瓦片渗水、展厅湿度过高而临时闭馆 [7][8] - 2021年山西特大暴雨曾导致1783处文物受影响,青莲寺当时21座建筑全部漏雨,大部分椽木无法使用 [8] 文物受损机理 - 雨水渗透导致屋顶瓦缝渗水、墙体开裂、地基松动,对木构建筑危害尤甚 [10] - 雨停后温湿度剧变会导致彩绘和油饰干裂崩开,高湿度环境会加速木蜂、蛀虫对木构、砖雕、壁画的侵蚀 [10] - 气候伤害具有累积效应,初期表现为墙皮起泡、漆面鼓包,五到十年后材料变脆,十年以上可能导致地基下沉、建筑散架 [10] 文物保护措施 - 西安古城墙利用古代设计的倾斜顶部和排水槽进行排水,并安装了三千多个监测点和感应装置进行实时监控 [2][3] - 应对措施包括为文物拉起临时防雨布、临时闭馆修缮,以及采用天然植物精油抑制微生物、石墨烯技术封缝等现代方法 [7][13] - 文物保护工作正与气象监测联动,通过传感器密切监控环境湿度等关键指标 [13]
北方古城潮到发绿,多少人急急急急坏了
36氪·2025-10-20 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