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地老人被成功抢救,但心肺复苏不能只靠医护人员
南方都市报·2025-10-20 21:55
事件概述 - 一名78岁老人在深圳北站突发心脏骤停,在车站工作人员、热心旅客、交警和医护人员合力救援下,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在15分钟内被成功送医并转危为安 [1] - 成功救援的关键在于从晕倒到送医的15分钟内没有一秒浪费,特别是医护人员在黄金4分钟内加入了心肺复苏救助 [1]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与现状 - 心脏骤停发生后,脑血流中断10秒左右病人即可意识丧失,在4至6分钟黄金时段内救治存活概率较高,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1] -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为54万人,其中仅不到1%能成功获救,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1] - 我国急救响应时间约为12分钟,关键的黄金4分钟是专业急救力量难以触达的空白期,需依赖在场群众的急救能力 [2] - 发达国家的心肺复苏普及率在30%至80%,而中国普及率仅在1%至3%左右 [2] 急救知识普及的挑战与对策 - 当前急救知识普及面临培训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缺少常态化机制等挑战,导致很多人未掌握心肺复苏技术,也不会使用配置率逐步提升的AED设备 [3] - 心肺复苏技能通过约两小时的培训和体验即可基本掌握,关键在于让急救培训更加专业和普及,并从制度上保障 [3] - 可借鉴国际经验,如德国要求每个成年人必须在服兵役或参加7年义务急救中任选其一,日本要求公民在拿驾照前必须参加应急救护处置讲习课程 [3] - 公众认知需及时转变,应将急救技能的学习与运用视为人人必备的生存必修课,而非有专业门槛的技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