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牧星智能刘明:让仓库有“大脑”,自己做决策|50X50
搜狐财经·2025-10-21 02:21

公司概况与创立背景 - 公司牧星智能由拥有十多年仓储管理经验的刘明于2016年6月23日创立 [6] - 创始人刘明曾任职于亚马逊和Coupang,其创业灵感源于2012年亚马逊收购Kiva Systems后,观察到机器人系统对美国仓库效率的巨大提升 [6] - 公司定位为全球少数“先懂仓库、再做机器人”的智能仓储公司,团队基因源于对仓库运营的深刻理解 [3][7] 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 - 公司核心是提供智能仓储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纯销售设备,其灵魂在于背后的系统、算法和调度逻辑 [10] - 2023年推出3D Sorter Max分播设备,使拣货环节可从一次处理60个订单提升至500个订单,效率提升2-3倍 [10] - 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低代码平台设计,约80%功能为标准化模块,剩余20%根据客户场景轻定制,实现快速交付和系统稳定 [11][12] - AI自决策系统已投入应用,可根据实时订单、库存、机器人状态自动计算最优任务分配,并能根据季节变化自动调整热销品货位 [13] 市场布局与业务表现 - 公司海外业务贡献超过80%的营收,是科技公司出海的成功代表 [4] - 业务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200家客户,包括可口可乐、雅马哈等知名品牌 [3] - 海外市场订单在过去两年几乎每年翻一倍,尤其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市场复购率高 [26] - 公司早期出海是基于经济决策,因海外人工成本高(如美国每小时120元人民币),机器人投资回报率更显著 [19][21] 行业洞察与竞争差异 - 智能仓储行业的真正挑战并非硬件,而是如何让仓库实现自我调度和自我优化的“大脑” [2] - 公司与传统机器人团队的核心区别在于深度理解仓库运营全流程(收货、上架、拣货、出货等),能实现系统级动态优化 [8] - 行业特点是项目制,金额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人民币不等,销售模式是“卖方案”而非“卖产品”,需懂仓库逻辑和ROI计算 [25] 未来战略与发展方向 - 未来三至五年的核心增长动力聚焦于软件智能化、多场景协同和全球标准化 [27][28] - 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应用,认为仓库是其人形机器人最容易落地和产生商业价值的场景,预计明年公布进展 [14][15] - 下一阶段目标是“让仓库长出大脑,让机器人有判断力”,致力于成为全球机器人仓储领域的技术标准制定者之一 [28][29] 团队与运营模式 - 公司团队规模约26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一半,销售团队仅15人(国内5人,海外10人) [25] - 组织架构上将销售、方案、项目经理置于同一体系,形成从拿单到交付的闭环,强调技术驱动和方案驱动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