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新华日报·2025-10-21 06:12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高等教育体系正通过一系列系统性举措,驱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适配成熟产业、突破“卡脖子”领域及布局未来产业等多元赛道,其核心框架被比喻为包含“智驾、能源、动力、传动、抓地”五大系统的智能汽车 [1] 制度创新 - 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抓手,围绕“1650”产业体系、“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0+X”未来产业体系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 [2] - 修订实施《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并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评价、技术转移等重点环节推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将科产创深度融合纳入高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 [2] - 推进“揭榜挂帅”模式,即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高校答题 [2] 资金与人才投入 - 资金投入围绕“科产创融合”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已组建总规模60亿元的未来产业天使基金 [3] - 南京、苏州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并发布天使基金、转化贷、定制保险等科技金融政策产品 [3] - 人才供给方面,高校单列社会服务型教师岗位,委派教师参加科技镇长团、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同时推进“新工科”建设,布局首批16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新增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专业点 [3] 高新区与高校协同 - “双高协同”模式旨在破解体制壁垒,推动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偶然”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跃升 [4] - 该模式使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精准对接高新区产业主线,实现供需高效匹配,并成为引聚高层次人才与创新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源吸附平台 [4] - “双高协同”能反向赋能高校,倒逼学科专业调整、科研选题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 技术转移转化 -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作为全国首家“一站式”“全链条”公共转化平台,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三大产业领域 [5][6] - 该中心采用“一总四分”框架,拥有60多万平方米独立物理空间,包括7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4个公共转化平台 [6] - 中心提供覆盖需求对接、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到法律工商的全要素“专业化、管家式”服务 [6] 大学科技园优化 -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唯一被纳入科创平台“国家队”白名单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类国家级平台 [7] - 优化重塑工作重点推进三方面改革:重构管理架构以增强市场化运营能力、加强技术转移与产业服务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如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 [7] - 通过改革,国家大学科技园转型为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创新集成服务商与产业生态构建者,旨在打通“校园—科技园—产业园”的转化链条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