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十四五”,我们见证这些硬核突破②)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10-21 06:53

项目里程碑与规模 - 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量突破1亿立方米 [6] - 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6] - 项目年二氧化碳封存量超4000万立方米 [8] - 未来10年将规模化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并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9] 技术流程与创新 - 项目采用“捕集—提纯—加压—注入”全链条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超临界状态注入地下油藏 [11] - 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的海洋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通过二氧化碳驱动原油增产并实现永久封存 [8] - 自主研发测控一体化系统,实时监测注气量和气密性,应用海上首个智能液控分层注气工艺实现精准注气 [12] - 在油管外壁敷设数千米光纤,实时传送井下温度变化和流量波动等信息至中控室 [12] 工程装备与国产化 - 构建国内海上首套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成套工程装备体系,设备国产化率达100% [12] - 恩平15-1平台是亚洲最大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集成了钻井、远程操控、发电组网等众多功能模块 [12] - 平台增设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压缩机、气体处理及冷却系统等装备,保障回注气体质量 [11] 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中国首个千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集群项目,捕集大亚湾区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至海域封存 [15] - 计划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15] - 渤海渤中26-6油田示范工程于今年2月投产,全生命周期预计埋存二氧化碳150万吨 [13] - 珠江口白云气田群二氧化碳回收项目于2024年8月投产,年生产食品级液态二氧化碳20万吨 [13] 资源潜力与战略意义 - 中国海域二氧化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广阔空间 [14] - 海域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具备巨大地质封存潜力 [14] - 技术发展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