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刘长松、潘家华:“十五五”时期,我国该如何全面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安全挑战?
中国环境报·2025-10-21 07:15

全球气候安全形势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首次突破1.5℃,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1][2] - 全球16个气候临界点已有9个被突破,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崩塌、低纬度珊瑚礁死亡和大范围永久冻土解冻[2] - 到2030年全球灾害事件数量预计将达到每年560起,平均每天1.5起,发展中国家因灾害造成的GDP损失平均达1%,亚太地区高达1.6%[3] - 全球约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度脆弱地区,极端气候事件被视为未来十年全球首要风险[3] - 当前全球气候行动力度不足,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6℃至3.1℃,与《巴黎协定》目标存在巨大差距[4] 国际气候合作与产业挑战 - 大国博弈与逆全球化严重阻碍国际气候合作,美国、欧盟、日本等国致力于建立自主可控的清洁能源产业链供应链[5] - 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于2026年正式生效,此类单边措施呈扩大化趋势,将重塑全球贸易规则[5] - 2024年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大幅增加中国电动汽车进口关税,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1月再次退出《巴黎协定》,4月推出全球“对等关税”政策[5] - 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面临严峻挑战,绿色低碳产业持续发展受到冲击[5] 中国气候安全风险 - 极端气候灾害风险加剧,暴雨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最高,影响七大区域几乎所有重点行业[6] - 气候变化加剧区域荒漠化、水土流失和海洋酸化等生态系统风险,生物多样性受威胁[7] - 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叠加导致“五岛效应”加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暴雨洪涝风险较高,东部沿海城市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7] - 超过70%的气象灾害发生在西部农村地区,高温热浪导致脑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7] - 极端天气威胁电力系统安全,2022年极端高温干旱导致西南、华中等地电力供应紧张[8] - 气候变化导致重大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风险加剧,冻土退化影响青藏铁路、中俄输油管道等工程[8] - 能源转型带动新能源行业大规模发展,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加快,关键矿物持续稳定供应面临风险[8] 气候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需加快研究制定“减缓—适应—安全”三轨战略,通过能源转型、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实现深度减排[10] - 推动建立全过程、多层级气候安全治理体系,运用AI等新兴技术加强预警能力建设,加大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投资[11] - 加快能源转型,目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加快发展光伏、风电颠覆性创新技术[11] - 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排放领域需强化节能与能效提升,加快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CUS)示范应用[12] - 完善气候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网络,实现极端天气72小时预警全覆盖,推动“韧性基建”改造城市排水、电网等生命线系统[12] - 开展气候安全城市试点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设施与信息平台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推演灾害场景[13] - 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大清洁能源研发投入,推动新型储能技术突破以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