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技术优势 - 钠离子电池具有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显著优势,钠矿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开采成本较低,在高温下稳定性较高,热失控风险相对较低 [2] -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对过充过放的耐受性较好,六氟磷酸锂价格在10月14日突破7万元/吨,5个交易日单吨价格猛增9500元,涨幅约16% [2] - 钠离子电池应扬长避短,发挥其功率高、低温性能好的优势,在重型设备、调频储能等领域发力 [2] 产业化进程与政策支持 - 中国钠电产业生态已初步形成,超过200家企业布局,覆盖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环节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部署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发展,推动大规模钠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攻关 [3] - 钠离子电池在储能、低速电动车、通信基站备用电源等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3] 商业化应用节点与成本路径 - 2026年被视为钠离子电池真正的商业化应用节点,其发展历程分为2011-2015年基础开发、2016-2020年电池样品化、2021-2025年产业化阶段 [4] - 钠离子电池未来必须提升能量密度并计划性规模化,成本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降低一半,以实现可持续商业化 [4] - 全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工程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技术从实验室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一步 [1] 技术研发与材料创新 - 磷酸钒钠材料结构稳定、电压平台高,是较理想的正极材料,硬碳材料储钠容量高且利于钠离子快速传输,适宜作为负极,两者组合可构建高功率钠电池体系 [5][6] - 通过形貌调控、元素掺杂及表面包覆等手段可提升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其性能发挥需与耐低温/高温电解液、适配负极等系统部件协同优化 [6] - 建议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 [6] 行业标准化与性能测评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正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已完成《钠离子电池术语和词汇》和《钠离子电池符号和命名》两项行业标准制定,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7] - 协同产业链各方推进1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并牵头4项钠离子电池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涵盖安全要求、性能测试、关键材料等方面 [7] - 第三方测评已对40余家企业近50个产品型号进行测评,测评产品能量密度均值达到106瓦时每千克,为行业提供重要性能参考指标 [7]
钠离子电池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科技日报·2025-10-21 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