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造强市”,期待更多“一流大学”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1 11:53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与影响 - 近两年新型研究型大学兴起,对高等教育产生鲶鱼效应,体现于招生分数线,例如深圳理工大学本科批次投档线居广东省本土高校第二,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在部分省份分数线力压老牌大学[1] - 新型研究型大学被视为教育体制改革尖刀班,通过小规模试点先行积累可推广经验,降低大规模改革风险,与传统大学并非单纯竞争关系[1]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与优势 - 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探索社会力量办学,民办高校机制更灵活,对社会需求敏感度更高[1][3] - 福耀科技大学由曹德旺出资并引入专业校长王树国管理,实行社会力量出资、专业团队管理的新路子[3]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由韦尔股份董事长虞仁荣发起,引入专业校长陈十一,首年面向浙江省招收70人,最终录取74人,分数线只比浙江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低2分,在浙江省内高校中位居第二[7]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福耀科技大学实行本硕博8年制贯通培养,以适应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知识迭代快、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与世界顶尖大学培养模式接轨[4] - 高校注重产教融合,福耀科技大学已与海尔、海信、赛力斯、一汽集团等几十家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7]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依托韦尔股份在芯片行业优势,计划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发展为优势学科,首批本科专业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方向)[7] 大学与城市产业创新生态的融合 - 深圳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等探索与城市创新生态共生共荣,例如大湾区大学周围有华为研发总部,对通信技术、机器人等新兴学科建设有利[1] - 深圳理工大学提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办学路径,科教融汇主要与中国科学院系深度链接,产教融合即依托深圳20+8优势产业,每个学院与深圳孵化器、产业园或基金紧密结合[11] - 大湾区大学坐落于东莞,上有广州、下有深圳,东莞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及华为等头部科技企业,该校物质科学学院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先进工程学院聚焦机器人、人工智能方向并与深圳机器人产业联动[12] 制造强市对一流大学的需求 - 宁波与深圳同为制造强市但属高等教育后发城市,深圳GDP达3.6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8%,宁波GDP达1.81万亿元、增速5.4%,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连续7年全国第一,但深圳高校仅17所远不及广州84所,宁波高校仅15所远不及杭州47所[8] - 宁波籍院士有122位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宁波还没有全国排名前20的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立下此目标,宁波市表态举全市之力支持其发展[9] - 东莞为全国第15个万亿GDP、千万人口双万城市,生产全球近1/4智能手机、近3/4电脑主板,但长期仅有3所本科院校,大湾区大学应运而生,首年招生最低投档分与华南理工大学基本齐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