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能企业的电芯之困

行业核心困境 - 储能行业面临严重的电芯供应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 [1][2][15] - 电芯短缺导致38.7%的中小储能企业被迫减产,其中15.2%的企业一度停产 [1] - 储能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2024年同期的30天延长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75天 [1] 供需失衡与政策背景 - 政策驱动下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较2024年底增长约29% [4] - 政策目标要求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KW以上,催热万亿规模市场 [2] - 需求增长远超电芯产能扩张速度,导致供需严重失衡 [4] 企业经营压力 - 电芯成本通常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60%以上,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产业链运转 [5] - 企业积压3GWh订单无法交付,预计收入达12亿元,但每天需承担数十万元违约金 [10] - 储能系统集成商毛利率从2022年的20%左右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5%以下,而头部电芯厂商毛利率保持在18%以上 [18] 采购模式演变 - 电芯采购条件急剧恶化:从30天账期、30%预付款发展为需要100%预付款且交货周期延长至75天 [4] - 企业普遍采用“拆单采购”模式,将订单分给多家供应商,导致采购成本增加20%以上 [7][16] - 头部电芯厂商订单已排至2026年一季度,即使大型企业也需提前6个月下单并支付全款 [17] 价格与市场乱象 - 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近三年暴跌近八成,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3] - 出现价格倒挂现象:280Ah电芯采购价从1月的0.38元/Wh涨至6月的0.45元/Wh,而储能系统销售价从0.58元/Wh降至0.46元/Wh [18] - 电芯二级市场快速成长,2025年9月流通规模预计达5GWh,占总需求量15%以上,出现加价10%-20%的“期货式”交易 [20]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保障供应链,自建电芯产能并布局锂资源 [24] - 中小企业被迫收缩战线,从同时推进12个项目减少到5个项目,专注于高利润率细分市场 [25] - 企业探索多元化技术路线,如钠离子电池,但预计到2026年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22][23] 资金与财务风险 - 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 [23] - 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占比超过三成,较去年同期的18%大幅上升 [23] - 银行对储能项目贷款审批趋严,企业资金压力急剧上升 [23] 行业未来展望 - 电芯供应紧张局面预计在未来6到12个月内难以根本缓解,2025年第四季度价格可能继续上涨5%到10% [25] - 行业博弈促使企业从单纯价格竞争转向供应链、资金链、技术路线的全面较量 [26] - 行业将回归理性,未来存活企业需具备技术、市场及供应链掌控能力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