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通过一系列高额交易将全球科技巨头绑定在其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利用其野心与焦虑为公司锁定巨额算力并构建庞大商业网络 [1] - 该策略的核心是利用竞争对手间的“错失恐惧症”(FOMO)引发算力军备竞赛,使整个科技行业的命运与这家尚未盈利的创业公司深度捆绑 [2] - 这些交易在资本市场引发剧烈反响,相关公司市值合计增长6300亿美元,并屡次带动美国科技股大盘创下历史新高 [1] 主要交易与合作 - 软银与OpenAI宣布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项目,由软银牵头融资和建设数据中心 [3],软银股价在公告后上涨11% [4] - 英伟达与OpenAI达成价值100亿美元的巨额交易,英伟达同意出租多达500万片芯片(按市价计算成本高达3500亿美元),并有权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帮助OpenAI支付费用 [8],英伟达还讨论为OpenAI的贷款提供担保 [9] - 甲骨文与OpenAI签署价值3000亿美元的合同,消息公布后甲骨文股价飙升近40%,市值逼近1万亿美元 [6] - AMD与OpenAI就价值数百亿美元的交易进行谈判,AMD愿意提供高达其未来股票10%的份额作为奖励 [10],交易宣布后AMD股价单日飙升24% [11] - 博通宣布与OpenAI达成协议,共同开发新芯片和计算系统,提供10吉瓦算力,规模与英伟达协议相当 [11] 关键公司动态与战略 - 微软作为OpenAI长期合作伙伴,内部对Altman的算力需求出现犹豫,取消了部分在美国的数据中心租约,并授予OpenAI寻找其他云服务商的许可 [6] - 在甲骨文股价飙升后,微软宣布建设威斯康星州“全球最强大的AI数据中心”,部分将用于训练OpenAI模型,并讨论提供额外算力 [7] - 微软仍是唯一为OpenAI提供模型训练超级计算机的云服务商,并继续从OpenAI营收中抽取20%分成 [7] - 英伟达交易谈判曾因OpenAI租用谷歌TPU芯片的报道而陷入停滞,黄仁勋致电Altman后谈判重回正轨 [8] 财务与市场影响 - 合作公告在首个交易日为相关公司带来合计6300亿美元的市值增长 [1] - OpenAI年收入为130亿美元,但签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算力账单,财务杠杆巨大 [2] - 部分交易呈现“循环”特征,即合作伙伴出资帮助OpenAI购买自己的产品 [2] - OpenAI的长远目标是到2033年建成250吉瓦的算力,足以匹敌德国全国用电量 [2] 合作背景与策略演变 - Altman曾向微软提议投资至少1000亿美元建设“星际之门”数据中心,但遭拒绝;向台积电提出的7万亿美元芯片制造厂计划也未获支持 [3] - Altman转向软银孙正义,双方在东京达成共识,随后共同在白宫宣布5000亿美元项目 [3] - “星际之门”项目因选址分歧遇到障碍,但成功点燃市场狂热和行业FOMO [4] - Altman的FOMO策略具有传染性,每一次巨头入场都迫使其他玩家加速跟进 [12]
AI“万亿闭环”内幕:Altman、黄仁勋、纳德拉、孙正义等当代科技巨头的“攻守道”
华尔街见闻·2025-10-21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