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谱AI公司动态 - 公司产研中心被曝“就地解散”,约60人团队仅保留一半左右,员工在节前收到紧急通知,期权与年假清零并以N+1补偿离职[1] - 2025年以来公司陷入高管离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首席战略官到COO再到业务线负责人,核心团队持续动荡[1] - 公司一边筹备上市,一边进行大规模裁员,显示出内部面临巨大压力[1] 国内AI应用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AI应用Top20中,来自大厂(市值超过500亿元)的应用有14个,占比高达70%[1] - 2025年上半年国内AI应用热度榜单前20名中,大厂原生应用占12席,大厂老应用升级AI版本占1席,创业公司原生应用仅7席,占比约三分之一[2] - 具体排名显示,字节跳动的豆包、阿里的夸克、深度求索的DeepSeek、腾讯的元宝、百度的文心一言等大厂产品占据主导地位[3] 全球AI应用市场对比 - 全球AI应用市场格局与中国截然相反,全球总榜34个非中国产品中只有5个属于“大厂”,占比约15%,其余大多来自小团队或创业公司,如OpenAI的ChatGPT[3] - 2025年9月全球AI应用MAU数据显示,ChatGPT以7.5863亿月活跃用户位居第一,而中国应用中排名最高的夸克为1.5104亿,豆包为1.5亿[4][5] - 全球市场细分赛道相对活跃,除高频场景外,涌现出如Lovable(氛围编程)、Suno(音乐生成)等差异化创新产品[15] 大厂流量优势与初创公司困境 - 大厂凭借社交、电商、搜索或短视频的生态入口进行大规模流量投放,在其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AI升级,能自然吸引用户,对初创公司形成降维打击[7] - 初创公司在流量游戏中几乎没有胜算,不仅因为资金劣势,更因缺乏生态入口,导致其发展势头被大厂重重打压[7] - 在模型能力趋同背景下,AI应用的升级取决于场景挖掘与高质量数据,而国内核心用户数据恰恰集中于互联网大厂手中,加剧了初创公司的竞争劣势[11] AI应用市场同质化与创新力问题 - 国内AI应用主要集中在聊天机器人与AI陪伴领域,AI视频生成工具、AI音乐生成工具、AI绘画、AI编程等其他赛道产品数量较少,缺乏标杆性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13]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固化现象可能在AI应用市场重演,2025年8月热门应用下载榜Top30中,字节跳动有11款产品,阿里有7款,两巨头占据榜单一半以上名额[9] - 国内移动互联网增长触及天花板,近9年未诞生新的国民级应用,初创公司寻找新蓝海的机会越来越小[11] AI初创公司出海趋势与影响 - 根据a16z发布的AI移动应用Top50排行榜,22个上榜中国产品中只有3个主要在国内使用,其余19个主战场在海外[7] - 多家AI创业公司选择将核心市场转移至海外,如Manus解散中国团队后在新加坡展开招聘,HeyGen将总部从深圳搬到洛杉矶,Lovart总部设在旧金山[12] - 初创公司出海原因包括国内用户付费意愿低、欧美市场商业化潜力更大,以及接受外资投资后可能受到的战略裹挟[12]
和互联网一样,国产AI产品重回“大厂叙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