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X发展历程与商业模式 - 公司成立于2002年,早期发展艰难,2008年第四次发射成功前现金流仅剩两个月,濒临破产[3] - 2008年9月猎鹰一号第四次发射成功挽救公司,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与马斯克注资2000万美元[3] - 2015年前发射频次极低,2010年、2013年仅发射2次,最多一年4次[3] - 2015年可回收技术成熟后业务分为两大板块:发射服务与通讯业务(星链)[3] - 2015年12月21日首次实现陆地回收,成为里程碑事件[7] - 发射次数从2015年的4次增长至2024年的134次,增长近40倍,目前每12小时可完成一次发射与回收[4] - 回收后火箭经处理11周后可再次发射,公司保有不到30枚猎鹰九号火箭,凭借高复用率理论年发射能力接近300次[4] 可回收技术带来的成本革命 - 猎鹰九号火箭原造价约6000万美元,通过回收一级火箭(成本占比超70%)和整流罩(成本占比约8%)可回收近80%的成本[4][5] - 回收部件可重复使用30次,每次发射成本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毛利率超80%[5] - 与传统不可回收火箭相比性价比优势巨大:猎鹰重型报价约9700万美元运载64吨,NASA的SLS火箭造价10亿美元运载70-80吨,性价比为传统火箭10倍[5] - 单位发射成本从传统火箭每公斤1万-2万美元降至猎鹰九号的3000美元以下,未来有望降至500-1000美元[5] - 技术突破路径从基础测试起步,先研发单发动机缩比火箭进行垂直起降测试,高度从1.8米逐步提升至700多米,再研发接近入轨级别的一级火箭进行公里级高度测试[7] 市场份额与财务表现 - 从送入太空质量来看,SpaceX占比超90%,远超中国的8%[6] - 公司年发射次数约为中国全年约70次的两倍[6] - 公司估值已超4000亿美元,预计两三年内可能突破万亿美元,未来有望成为市值超5万亿美元的企业[6] - 2023年公司收入达80亿美元,经营利润率超30%;2024年收入增长至130亿美元,增幅超50%[6] - 实现回收技术前估值约10亿美元,2015年1月估值增至120亿美元,如今估值接近5000亿美元,较120亿美元翻约40倍[7]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现状与差距 - 中国运载火箭发展起步较早,1971年长征一号将东方红卫星送入太空,衍生出多系列型号[9] - 主力型号包括长征二号系列(近地轨道运力约2吨)、长征三号、四号、六号系列以及新一代长征七号、八号、十二号、九号等[9] - 与SpaceX猎鹰九号相比,中国火箭在成本控制和制造周期上差距明显,单发费用和每公斤发射成本均约为猎鹰九号的3倍[6] - 国内过去十年对可回收技术的认知经历转变,早期存在争议,认为回收技术会损耗燃料、减少载重,未必划算,直至2023年所有火箭公司才达成共识液体可回收是商业火箭的未来[8] 中国可回收火箭技术进展 - 目前中国已有5家实体在液体可回收火箭领域开展高空回收实验,技术进度整体处于SpaceX 2014年中的水平,落后约11年[10] - 蓝箭航天完成了10公里级回收实验并实现发动机重启;某企业完成10公里级实验,尝试75公里级实验暂未成功;星际荣耀进行过几百米级实验;深蓝航天、箭元科技等企业也参与其中[10] - 未来半年至8个月将迎来关键节点:蓝箭航天与深蓝航天计划在明年一季度前发射可回收版本液体火箭[11] - 若发射与回收成功,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可回收技术的里程碑事件[11] 深蓝航天技术路线与规划 - 公司聚焦星云一号与星云二号两个火箭型号,星云一号计划春节前完成发射并同步开展回收实验,为中型火箭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13] - 星云一号改进型已研发中,采用更大推力发动机,运载能力可替代长征二号丙火箭并使用清洁煤油推进剂[13] - 星云二号火箭已进入投产阶段,发动机推力从20多吨跃升至130吨,起飞重量超1200吨,具备一箭36星能力,预计2027年首飞,目标将每公斤发射成本从5万元降至1万元左右[14] - 技术路线选择煤油体系,认为同推力下煤油火箭所需空间比甲烷火箭少30%,且煤油火箭回收性能更优[16] - 核心竞争力在于垂直整合与发动机自研,借鉴SpaceX路线,从自研小推力发动机起步,目前已掌握液氧煤油高压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17] - 公司拥有火箭总体设计、大幅变推力发动机研发、可控着陆控制系统、3D打印增材制造(发动机85%以上部件重量采用3D打印)等全链条技术能力[18]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展望 - 今明两年国内多家商业火箭公司将迎来发射爆发期,未来两年内朱雀三号、星云一号改进型等1-2个型号有望实现入轨回收,技术差距将缩小至约10年[19] - 预计2026年有火箭公司启动上市进程;2027-2028年入轨回收将成为头部公司基础能力,领先企业年发射次数有望突破10次[20] - 到2030年国内航天发射重量需较当前提升10倍,需发射超1万颗卫星,商业火箭公司有望形成产业集群[21] - 2028年底前国内商业火箭单位成本有望低于猎鹰九号[21] - 行业爆发点在于哪家企业能率先稳定实现火箭回收并大幅降低成本,一旦突破发射次数与重量将呈现陡峭增长曲线[28] - 火箭公司的核心目标是在2028年具备规模化生产大吨位、低成本可回收火箭的能力[29]
李剑威:中国可回收火箭的进展以及深蓝航天的实践
钛媒体APP·2025-10-21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