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金行业加速“排雷” 地方AMC系处置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1 22:15

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转让市场概况 - 10月下旬消费金融行业不良资产转让市场活跃,两家头部机构杭银消金和蚂蚁消金累计挂出超31亿元个贷不良资产包,显示出机构优化资产结构的迫切需求[1] -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处置主力,面临资金与管理双重考验,但仍在强化内功并积极布局[1] 主要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资产转让详情 - 杭银消费金融于10月21日挂出第8期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合计19.74亿元,涉及8.8万名借款人,起拍价7000万元,折扣率低至0.3折,加权平均逾期天数约46个月[2] - 蚂蚁消费金融于10月20日挂出本年度第8期项目,未偿本息11.79亿元,涉及42万名借款人,起拍价1.25亿元,折扣率约1折,加权平均逾期天数约13个月,借款人平均未偿本息仅2800余元[2] - 中银消费金融于10月14日一次性挂出两期项目,未偿本金总额近8.5亿元,平均逾期天数约24个月,均标注来自美团助贷业务,涉及借款户数超7万人[3] - 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挂出的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包规模已超45亿元,平均折扣率为6.17%[4][5] 2025年行业不良贷款转让整体趋势 - 在已开立银登中心账户的27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19家今年通过该平台挂牌不良贷款项目,截至10月21日累计挂牌达166期[6] - 从挂牌单数看,中银消金最为密集,年内已挂牌73期;招联消金、兴业消金、湖北消金分别挂牌17期、16期和11期;蚂蚁消金与杭银消金各挂牌8期[6][7] - 进入第四季度后,大额资产包频繁亮相,是市场出清需求的集中释放[8] 驱动不良资产密集转让的核心因素 - 消费金融公司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通过转让将不良资产剥离出报表,减少不良率对业绩的拖累,并回收资金盘活存量资产[9] - 缓解贷后压力,转让不良资产可让贷后部门从繁重催收工作中解脱,将资源投向新业务[9] - 市场需求推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政策启动后,积压资产进入流通,2025年消金资产包行情向好,部分资产包能以高于市场平均折扣率成交[9] 不良资产包特征及处置挑战 - 当前转让的个人消费类不良贷款具有“户数多、金额小、未诉讼”的显著特征,未诉资产比例上升说明仍有较大催收空间[5] - “小额多笔”的特点推高处置成本,以杭银消金资产包为例,平均每笔未偿本息为2.2万余元,逐一催收或法律程序将导致人力、时间及各项成本大幅增加[10][11] - 市场对个贷不良资产评估趋谨慎,收购方需先投入资金,再花2-3年时间催收回本,并承担借款人失联、无财产可供执行等风险[12] - 收购方面临主流资金成本普遍在10%左右的配资压力,项目处置回款需先覆盖投资本金、资金成本、处置成本及运营成本后方能盈利[12]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角色与应对 -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消金不良资产收包绝对主力,活跃机构包括昆朋资产、天津滨海正信、海南新创建等[13] - 收购方盈利前提是收购价格足够低,并通过高效处置回款覆盖相应成本,但需扛过资金压力和管理压力[14] - 资金压力体现在个贷不良资产回款周期长(通常3-5年),利用外部资金需承担高配资成本;管理压力体现在需梳理海量借款人信息、制定催收方案及应对投诉纠纷等重运营工作[14] -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正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分析借款人还款能力以提高催收效率,探索“专业处置+科技赋能”的新业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