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凭借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正成为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 - 保险资金的平均负债久期与科技企业的研发周期高度契合,使其能够以“长钱长投”的方式支持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硬科技领域 [2] - 监管政策持续推动保险资金服务科技创新,通过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等方式,引导资金投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保险资管机构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以及多资产类别协同的多元路径,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5][6] - 行业通过强化投研、优化策略、提升投后管理等方式,在支持科技创新的高收益要求与资金安全的本金安全性之间寻找平衡 [8][9] 保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规模与政策背景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 [1] - 2025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调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并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 [4] - 2025年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方案,支持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私募证券基金并开展“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 [4] 保险资金与科技创新的特性契合 - 截至2024年末,中国保险资金平均负债久期达13.19年,与科技企业平均12年的研发周期高度契合 [2] - 保险资金负债久期长,追求长期稳健回报,能陪伴科技企业度过技术研发的“死亡谷” [2] - 保险资金适合支持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周期长、投入高的硬科技领域 [2] 具体投资案例与方向 -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发起设立中核田湾核电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及江苏徐圩核能供热项目 [1] - 2023年11月,国寿资产设立“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投资规模约118亿元,以S份额投资方式受让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权 [3] - 华泰资产于2022年发起设立“华泰—华登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计划”,投资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工艺设备等 [3] - 华安资产2025年二季度末持有科技主题债券及资产支持证券64项,合计15.41亿元,覆盖新能源、医药制造等领域 [7] - 截至2025年7月底,建信保险资管持有科技创新股票资产62.04亿元,科创主体债券61.71亿元,科创股权投资基金51.45亿元 [7] 多元化的投资路径与策略 - 保险资管机构通过直接投资为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优质科技企业注入资本,同时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5][6] - 投资工具包括债券、股票、基金、股权、信托等,通过认购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计划及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6] - 行业角色从资金供给者进化为资源整合者和战略赋能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工具箱和产业生态圈 [6]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之道 - 通过强化投研能力、成立科技专项投资小组、与产业专家交流来提升对科创企业的研究深度和产业趋势感知 [8] - 优化投资策略,广泛布局芯片、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创新药等泛科技领域,通过多样化分散风险 [8] - 注重安全边际,选择在科创企业估值相对低时布局,并提升投后管理能力,进行动态风险监控 [8] - 人保资产通过投前合规审查、投中流动性管理、投后持续跟踪和灵活退出策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9]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 行业在部分前沿硬核科技领域的投研能力和早期项目甄别能力仍需锤炼 [9] - 部分机构的内部考核、激励约束和容错机制相对僵化,有待优化以适应创投生态 [9] - 股权退出较为依赖首次公开募股,需要发展并购重组、S基金市场等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 [9] - 业内人士建议健全估值体系、畅通退出渠道、加强风险管理,以营造更良好的投资生态 [10]
保险资金“长钱长投”助科创发展
经济日报·2025-10-22 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