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最需要的不是玩法创新,而是站在消费者立场的自我革新
经济日报·2025-10-22 09:50
"双11"近日正式启动,多个平台摩拳擦掌,有的还打出了"全年最优惠"的广告,准备大干一场。 商家追逐利润无可厚非,平台也需要增长,但当大促变成一场需要耗费巨大精力才能完成的"扫雷 游戏","双11"又能走多远?目前最需要的,或许并不是花样繁多的玩法创新,而是一场站在消费者立 场的自我革新。 然而,据很多消费者反映,今年"双11"的价格轨迹有点神奇:有网友领了2749元红包和139张优惠 券,但算下来,购物车里的商品却没有几样比之前便宜;有人收藏很久的人体工学椅,算上"国补"还要 近2800元,而社交媒体上网友晒单显示之前到手价仅2100多元。日常农副产品也未能幸免,有网友常买 的一款土鸡,日常价238元,"双11"前涨到278元,打折后236元,搞半天就少了2元。真可谓"一顿操作 猛如虎,一看价格原地杵"。 其实,先涨价后降价也不是啥新鲜事,消费者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只是今年的剧情格外让人难以接 受。这背后,除了有商家诚信的原因,还有些客观因素。 一是外部优惠政策的"空窗期"。上半年部分地区"国补"政策带来的实惠价格,给消费者留下深刻记 忆。当临时性补贴退潮,市场价格回归常态,在消费者看来就成了"离谱的涨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