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过往互联网化尝试的回顾与现状 - 约十多年前,行业兴起通过“金融+互联网+生活”自建生态的潮流,催生了大量电子服务渠道,如WAP版手机银行APP、PAD版网上银行、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 [1] - 彼时财报中的热门词汇包括“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生态”、“金融科技”等,但这些概念现已过时,行业焦点转向AI与大模型 [1] - 经过十多年发展,行业自建“互联网生态”的成果有限,多数银行APP的用户体验不佳 [1] 直销银行的兴衰 - 近期多家银行关停直销银行,例如邮储银行吸收合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邮惠万家银行”,北京银行停止直销银行APP及网站服务 [3][4] - 直销银行在互联网背景下诞生,定位为不设实体网点,但其在母行体系中地位尴尬,用户体验类似“功能不全”的银行App且缺乏辨识度 [4] - 具体案例经营惨淡:邮惠万家银行从2022年成立至2024年持续亏损,三年累计亏损超过8亿元;招商银行筹建的直销银行“招商拓扑”已于2022年“流产” [4] - 目前仅存的百信银行虽有百度背景,但2024年净利润暴跌23.74%,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与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差距显著 [4] 信用卡App的整合与表现差异 - 行业出现信用卡App与母行App的整合潮,例如中国银行官宣逐步关停信用卡App“缤纷生活”,将其功能迁移至“中国银行”App [3] - 部分银行的信用卡App跑出了较高的月活用户,例如招商银行“掌上生活”、中信银行“动卡空间”等,但与互联网大厂级别的“生态平台梦”仍有较大距离 [5] - 不同银行的信用卡App命运迥异,有的月活数千万,有的则停服整合,反映了“金融+生活+互联网”生态梦的未竟 [5] 手机银行App市场现状与挑战 - 根据艾瑞报告,2023年至2025年间,中国手机银行App整体流量在6.5亿至7.0亿之间平稳波动,变化率在-1.2%至4.6%之间,表明用户流量趋于饱和,市场进入存量阶段 [6] - 用户粘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下跌至2.70分钟 [6] - 流量见顶、功能同质化严重、操作体验不佳是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单纯依靠功能叠加或补贴获客的模式边际收益递减 [6] 行业转向AI的趋势与初步应用 - 行业潮流已从互联网转向AI,银行成为最早积极接入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行业之一 [8][11] - AI应用已从客服推进至代码、研发、经营、风控、办公等多个核心环节 [11] - 智能外呼系统等AI应用在营销推介、催收催缴场景被用于“降本增效”,例如顺德农商行、惠州农商行等地中小银行已陆续上线 [11] AI应用面临的挑战与核心问题 - AI技术的应用目前尚未有足够的数据及成果支撑其为银行业务“降本增效”的具体效果 [11] - 部分AI应用已显现“副作用”,如智能外呼系统若尺度把握不当,会因频繁的机器人骚扰电话给用户造成巨大困扰,且在用户需要解决问题时难以接入人工客服 [11] - 技术进步是否真正服务于用户需求是更重要的命题,银行的创新终须回归用户需求,基于用户需求实事求是地改善服务 [11] - 行业在互联网潮流中未成功的创新尝试,似乎未对当前AI创新的“行为逻辑”带来根本性改变 [12]
那些年,银行追“过头”的潮流
新浪财经·2025-10-22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