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补贴新态势 - 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补贴成为世界各国角逐科技制高点和争夺产业主导权的重要举措 [3] - 美国欧盟一方面对内大幅扩大产业补贴,另一方面对外加大反补贴税力度,甚至征收"跨国补贴"税,围绕产业补贴的国际规则博弈和重构不断升级 [3] - 全球日益激烈的"补贴竞赛"严重影响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导致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名存实亡 [11] 产业补贴的理论基础 - 产业补贴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是弥补正外部性、激励创新的重要举措 [5] - 产业补贴是克服信息不对称与协调失灵、促进新兴产业壮大的关键手段 [6] - 产业补贴是保护幼稚产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在存在显著规模经济的行业,初始补贴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跨越盈亏平衡点 [6][7] 国际产业补贴实践案例 -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长期资助的高风险、高回报基础研究,催生了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颠覆性技术 [9] - 美国相继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向其半导体、清洁能源等产业提供千亿美元补贴,并规定接受补贴的企业需承诺限制对华投资 [9] - 2025年1月,美国宣布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星际之门"AI基础设施,欧洲通过的《欧洲芯片法案》明确到2030年将其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翻番、提升至20% [9] 中国产业补贴成功经验 - 新能源汽车通过实施研发补贴、消费端购置税减免与直接补贴、充电桩建设运营支持等系统性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 [10] - 涌现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 [10] - 在光伏发电、高铁、通信设备、无人机等行业,阶段性、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与补贴在市场孵化、技术突破、成本控制以及国际化拓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0] 产业补贴优化方向 - 补贴理念应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攀升,集中于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具有颠覆性创新的产业研发 [13] - 补贴方式应从特惠扶持转向土壤培育,构建覆盖创造、保护、运用、服务的高标准知识产权体系 [14] - 补贴重点应从重视"硬件"转向兼顾"软硬",将政策延伸至人才、数据、标准等"软"实力层面 [14] 补贴机制创新 - 健全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体系,把技术进步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劳动生产率增幅等作为评价核心 [15] - 设计市场化、竞争性的补贴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推广"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 [15] - 确立清晰的补贴退出机制,对于已实现政策目标的产业制定明确时间表,适时稳妥降低乃至退出补贴 [16] 国际规则参与 - 提升国内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和透明度,推动政策重心由专向性补贴转向非专向性补贴 [17] - 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产业补贴规则重构,依托WTO等现有框架凝聚全球南方国家共识 [18] - 着力提出既契合国际规范演进趋势、又平衡各方关切的改革方案,推动形成更具公平性、包容性的全球产业补贴新规则 [18] 地方补贴转型 - 从"直接输血"到"系统赋能",改变过去单纯资金支持的模式 [27] - 以产业赋能为导向推动政府补贴从"慷慨唯利"到"科学耐心",聚焦关键产业环节 [29] - 从"硬件设施"到"软件塑造",建设检验检测、标准计量、概念验证等产业公共平台 [29]
特别策划丨荣晨:升级产业补贴政策体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搜狐财经·2025-10-22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