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半导体和精密仪器成为焦点领域,但精密仪器领域的困境比芯片短缺更为严峻 [1] - 全球精密仪器市场由美国和日本垄断,中国在高端产品上受制于人,基础科技薄弱和产业导向短视是根本原因 [1][15] - 中国正通过国家支持和企业努力寻求突破,但实现自主可控的产业转型仍需长期投入和产学研合作 [16][17][18] 芯片产业现状 - 中国芯片产业起步于1956年,1965年制造出第一块集成电路,比美国晚7年,后因市场需求不足停滞,2000年后在政策推动下逐步转型 [4] - 中芯国际作为代表企业,在2020年成功实现14纳米工艺量产 [5][6] - 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但2024年自主率仍低于30% [7] - 高端芯片制造受光刻机技术封锁制约,荷兰阿斯麦尔垄断EUV光刻机市场,美国禁令使其无法出口至中国,导致高端芯片设计难以落地 [8][12][13][14] 精密仪器领域困境 - 精密仪器是高端制造业核心支撑,如数控机床决定航天飞机、核潜艇等尖端产品的制造水平 [9][10] - 2025年中国数控机床市场规模预计达592亿美元,但高端产品进口依赖度高达45%,中低端产品国产化率分别为65%和82% [11] - 高端数控机床市场被日本山崎马扎克、德马吉和天田等公司垄断,瓦瑟纳尔协定限制对中国出口 [11] - 电子显微镜市场长期被德国蔡司、赛默飞和日本电子垄断,中国产品性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 [11] 突破路径与未来展望 - 国家加大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国内企业在数控机床、电子显微镜等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 [16][17] - 突破垄断需解决基础研究薄弱问题,加大对科研的长期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 [15][17] -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有望打破技术封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 [18][19][20]
比“缺芯”还严重?90%市场被美日垄断,中国正在逐步突破精密仪器领域
新浪财经·2025-10-22 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