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晶硅产能收储,究竟“富”了谁?
格隆汇·2025-10-22 20:10

硅料产能收储计划概述 - 硅料产能收储计划旨在通过设立平台公司收购并整合过剩产能,以应对行业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问题,从而影响未来5年中国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 [1][4] - 该计划由协鑫科技等头部硅料龙头企业发起,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协调,方案经过近半年磨合已具可行性 [2][3][4] - 计划目标资金规模为500亿至600亿元人民币,用于收购约三分之一的多晶硅产能,但资金来源和具体运作细节仍存在不确定性 [6][11] 收储运作模式 - 参与企业需明确选择作为“收储方”(收购方)或“被收储方”(出售产能),平台公司将统揽全国硅料产能并调控开工率和最低售价 [4][5] - 收储平台公司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处罚,措施包括罚没其在平台公司的“押金”,未参与收储行动的企业可能面临行业采购抵制等制裁 [3][5] - 收购价格约为硅料项目原始建设成本的80%,被收储企业可收回大部分投资,交易款可能分期5年支付 [6][23] 资金筹措与财务影响 - 收储资金主要来自参与企业的出资和金融机构融资,牵头企业协鑫科技通过转让资产和定向增发筹集约64亿元人民币,但计划仅投入20-30亿元用于收储 [9][10] - 协鑫科技2025年中报现金比率仅为0.2059,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大全能源负债率低至8%,不同企业资金状况差异显著 [7][9] - 平台公司模式需硅料价格上涨至6-8万元/吨才能覆盖融资成本,若成功实施,收储企业可能在2023年第四季度扭亏 [12][13] 行业反应与潜在挑战 - 部分硅片企业因提前囤积硅料且珍惜现金,对硅料价格走势关注度下降,组件价格因供需失衡未能上涨,行业对反弹缺乏信心 [14][15][16] - 有观点担忧收储可能导致“拥硅为王”局面重现,硅料毛利率或达50%,但下游硅片、电池、组件环节利润可能受挤压 [20][21] - 收储计划被批评可能阻碍技术创新和公平竞争,如“齐步走”模式或抑制如颗粒硅等先进技术的出现 [18] 技术发展与长期不确定性 - 钙钛矿等下一代光伏技术理论效率可达45%,若在5年内成熟并量产,可能对现有晶硅路线构成挑战,影响被收储企业长期收款能力 [24] - 收储方案解决短期产能过剩危机,但行业长期发展根本问题未解,未来电池与组件环节是否通过类似收储模式出清产能仍不明确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