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 资本市场在“十四五”期间于发行、并购、退市等基础制度建设上取得标志性进展,注册制全面实施从根本上重塑了市场生态[1] - “十五五”时期建设重点将从“渠道式”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从基础制度完善向投资端生态优化迈进[2] - 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市场板块功能定位等深层次问题仍需通过更深层次改革破解[1] 基础制度改革关键进展 - 发行制度方面,注册制改革实现从科创板试点到全市场覆盖的跨越,2023年全面落地后形成“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体系[5] - 并购重组机制实现系统性创新,“并购六条”政策出台后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提速[5] - 退市制度刚性执行,面值退市、财务类退市案例大幅增加,市场出清效率明显提高[5] 投融资动态平衡的挑战与优化路径 - 实现高质量动态平衡面临制度供给适配性不足、市场生态成熟度欠缺、功能适配协同性薄弱三大核心堵点[6] - 中长期资金入市存在结构性障碍,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长钱”权益投资比例受限,部分机构面临审批流程冗长、考核周期错配[6] - 优化路径包括放宽社保、保险等机构权益投资比例限制,建立匹配长期收益目标的考核机制,推动公募基金注册制改革[7] 新“国九条”下上市公司治理与回报 - 新“国九条”实施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建立“动态股票回购机制”,分红稳定性显著增强,现金分红总额连续三年创历史新高[8] - 深层次矛盾包括部分公司治理机制形式化、股东回报分化加剧、退市标准执行存在“尺子不一”现象[8] - 破解路径包括建立市值管理考核体系,将分红持续性、研发投入强度纳入央企考核,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耐心资本”生态[8] 系统性提升上市公司价值与吸引力 - 应健全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的制衡机制,提升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及时性,强化董事会独立性与决策透明度[9] - 投资者关系管理需从“合规披露”转向“价值传递”,ESG披露要向国际标准接轨,细化气候风险等量化指标[9] - 应深化市值管理实践,引导上市公司制定中长期发展路线图,强化资本运作与产业经营协同[9] 培育“耐心资本”的制度突破 - 税优政策上可探索对持股超五年及以上的机构投资者实施阶梯式资本利得税减免,对分红再投资部分给予所得税递延优惠[10] - 考核机制上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将考核周期延长至五年以上,取消年度排名压力,代之以绝对收益与风险调整后收益为核心指标[10] - 可试点设立“长期资本实验室”,放宽险资、年金的投资范围限制,允许其配置未上市股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10]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与风险防范 - “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在互联互通和产品开放方面成效显著,吸引境外长期资本的最大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潜力[11] - 推动开放向“制度型”转变,应重点推进信息披露标准国际趋同,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完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13] - 构建韧性风险监测体系需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深化监管机构双边与多边协作,加强对金融机构境外业务的风险穿透式监管[13]
专访田轩:构建长效激励制度,培育耐心资本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2 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