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背景与特点 -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学者共同获得,其中包括菲利普·阿吉翁,其导师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 [1] - 埃里克·马斯金的导师肯尼斯·阿罗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马斯金培养的学生中已出现第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包括让·梯若尔、阿比吉特·班纳吉和迈克尔·克雷默 [3] -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科学奖",由瑞典中央银行出资设立,旨在鼓励经济学研究采用新方法,特别是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 [3] - 当前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颁发给两类贡献:方法论创新和思想性成果,2023年获奖者的工作兼具两方面,强调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3] 中国学者获诺贝尔奖难的原因分析 - 自然科学奖的评奖标准已发生变化,从一百年前授予革命性思想和突破,转变为现在绝大部分基于实验室长期积累的实验结果 [6] - 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较多,源于其文化、经济和自然科学发展路径已转向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实验的道路 [6] -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投入、研究人员规模、实验积累已达到相当水平,许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背后已有中国博士后、博士生的贡献 [6] - 经济学奖的获得需要世界认可中国的经济实践、经济成就以及源自中国的经验总结和经济思想 [9] - 中国现代科学研究起步晚、积累不足,以及诺贝尔奖评选标准与西方学术传统关系密切,是历史和文化层面的原因 [18] 对中国学术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通过积累、实验和规模投入取得的成果,最终将获得诺贝尔奖认可,目前已产生若干具备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贡献 [8] - 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独特经验和数据,许多经济现象在西方教科书里找不到现成答案,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很好机会 [16][18] - 研究应立足当下,着力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经济活力提振、地方债化解、政府激励机制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等实际问题 [15] - 研究的出发点应是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而非为了获奖,若能解决实际问题,奖项自然会来 [15] - 需要踏踏实实做好研究,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政策设计和经济学教育,这需要时间、积累和一代代学者的努力 [14][18]
为什么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数量少,难度如此大?专家解密背后真相
搜狐财经·2025-10-22 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