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守护“三农”的金融答卷
上海证券报·2025-10-23 02:10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期货”服务模式通过保障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有效解决农民“卖粮难”和“卖价低”的担忧,提升种粮积极性和保障粮食安全 [1] - 该模式作为金融服务“三农”的创新工具,连续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5] 模式创新与演进 - 模式从单一价格保险发展为覆盖银行信贷、灾害保险、收购渠道、粮食仓储的全周期综合保障方案,实现从种到卖的风险管理闭环 [2] - 引入更多市场主体,例如在山东武城县的创新试点中,为37.2万亩共计21.68万吨玉米提供保障,覆盖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超60% [2] - 保障范围随国内期货品种丰富而扩大,目前三大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农产品期货超过20种成为保障目标 [3] 具体项目与成效 - 山东武城县试点在种植环节引入银行解决融资问题,在仓储环节组建粮食商行实现“免费存储、存粮获利”,在销售环节利用技术将价格险转化为收入险 [3] - 河南漯河市落地国内首单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创新性地将生猪、玉米、豆粕期货按比例拟合成收益指数作为保险标的 [3] - 漯河市项目自2021年以来共承保生猪22.58万头,总保费超2570万元,保额近4亿元 [4] - 辽宁义县在2015至2019年间,该模式累计承保玉米75万亩,保障规模近35万吨,实现理赔款2971万元,帮助近9000户农户稳定收益 [5] - 武城县项目协助农户抵御2020年风灾和涝灾,当年全县玉米平均减产31.7%,并于2022年入选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 [5] 未来发展建议 - 需要各级政府和交易所等在补贴政策上保持延续性,以应对高保险成本并维持农户保费比例 [6] - 建议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支持,为保险机构和农业部门培养兼具农业、保险、期货知识的专业人才 [6] - 呼吁推出天气指数等新型期货衍生品,以应对极端天气频发,实现农业风险管理产品的突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