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政策性收储兜底秋粮收购
经济日报·2025-10-23 08:04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秋粮收购面临连续阴雨天气的挑战 但通过“政府托底、市场激活”的双轮驱动模式为市场注入信心和底气 [1] - 当前粮食收储格局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占比超过九成) 政策性收储为辅(占比不足一成) 二者协同构建兼具韧性与效率的粮食收购生态系统 [1] - 政策性收储通过公布最低收购价等举措稳定农民预期 防止市场剧烈波动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关键制度安排 [2][3][4] 政策性收储的功能与作用 - 国家提前公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设立明确的价格底线以稳定农民心理预期 从根本上解除“种粮亏本”的后顾之忧 [2] - 政策性收购具有稳定市场预期、弥补市场失灵、平滑周期波动的重要功能 启动后能引导市场化主体形成长期稳定的计划 [3] - 在市场价格跌破最低收购价时 国家及时启动托市收购以遏制市场看空情绪 防止因短期供给过剩引发“踩踏式”卖粮 [3] - 政策性收储是调节市场粮食供求的重要手段 通过“吞”(供给过剩时吸纳余粮)和“吐”(供给短缺时投放储备)来熨平市场波动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3] 市场化收购的地位与成效 - 市场化收购占比超过九成 已成为粮食购销主力军 这是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 [1] - 市场化收购有效发挥了畅流通、增活力的作用 而政策性收储有效发挥了稳预期、兜底线的作用 二者协同配合、互为补充 [1] 当前政策导向与行业实践 -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 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 切实保障农民收益 [1] - 各地各部门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收购的同时 应精心组织好政策性收储 合理把握储备收购与轮换节奏 精准运用调控工具箱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