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听说有人又开始唱衰港股科技了?
搜狐财经·2025-10-23 10:13

核心观点 - 恒生科技指数短期震荡属正常现象,中长期投资逻辑与价值未发生改变 [1][7] - 有色金属(如铜、铝)的需求与科技行业(如AI、智能汽车)深度绑定,两者并非对立关系 [1] - 恒生科技指数是代表港股科技板块的核心标的,具备持续配置价值 [8][9][11] 南向资金流向 - 截至2025年10月21日,南向资金本年累计净流入达12,137.49亿港元,其中沪市港股通贡献7,294.61亿港元,深市港股通贡献4,842.88亿港元 [2][3] - 近3个月南向资金净流入4,260.72亿港元,近6个月净流入6,092.88亿港元,显示持续流入趋势 [3] - 南向资金对港股市场的偏好稳定,大部分资金流入科技板块 [2] 宏观流动性环境 - 美联储降息周期已开启,2025年9月降息25个基点,预计10月及12月可能分别再降息25个基点,利好港股市场流动性 [7] - 历史数据显示,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中,港股科技板块通常有较好表现 [7] 行业基本面与催化因素 - 全球AI发展持续催化,港股上市的优质互联网巨头加大AI投入,机构因此上调其长期盈利预期 [7] - 恒生科技指数的行业配置既涵盖半导体、软件、AI、互联网等狭义科技行业,也覆盖汽车、医药、新消费等广义科技领域,与国家战略方向一致 [9] 指数成分股特征 - 恒生科技指数前十大重仓股集中了中国“科技七巨头”,包括阿里巴巴-W(权重9.35%)、中芯国际(权重8.18%)、网易-S(权重8.16%)、腾讯控股(权重8.01%)等 [11][12] - 指数成分股为南向资金重点流入对象,例如阿里巴巴-W过去一年吸金约1,872.86亿港元,美团-W吸金556.04亿港元,腾讯控股吸金382.32亿港元 [12][13] - 指数成分股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龙头效应,是市场的吸金主力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