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什么说“商业文旅化”浪潮,正在颠覆传统商业的底层逻辑?
36氪·2025-10-23 10:53

商业文旅化趋势的核心观点 - 传统以效率、标准化和短期回报为核心的商业逻辑正在失效,商业空间正从“交易场所”向“意义发生地”跃迁,演化为融合文化、旅游与情感的复合型生活场域 [1] - 商业文旅化由功能替代、需求升级与传播革命三股核心力量驱动,推动商业空间从“效率优先”的零售容器转向“体验主导”的文化场域 [2] - 商业项目的成功标准、运营逻辑与发展路径被重新定义,其价值衡量体系正从单纯的经济指标转向情感共鸣、文化影响力等更人文主义的坐标 [22] 商业文旅化的驱动因素 - 功能替代:电商与即时零售系统性削弱线下商业的传统商品集合优势,迫使线下空间的核心价值从“我能买到什么”转向“我能感受到什么” [3] - 需求升级:Z世代与新中产消费逻辑从“功能性满足”转向“精神性参与”,消费行为从产品导向变为情绪导向,商业项目可能突破地理限制成为跨省目的地型消费吸引点 [5] - 传播革命:社交媒体使具有强记忆点的场景在几天内实现指数级传播,空间设计需具备“可拍性”与“可叙性”,消费者成为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节点 [7] 商业文旅化对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构 - 独特性取代区位:项目生命力不再取决于“坐落何处”,而在于提供“不可替代的体验”与“可被讲述的故事”,如长春肆季南河、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玉鸟集均以独特文化表达突破地理限制 [9][10] - 从场所到事件:商业空间向“事件经济”转型,运营者角色从空间管理者转变为内容编导者,需通过节庆、展览、演出等活动使场所保持动态活力 [11][13] - 招商逻辑重构:品牌与项目关系从“房东-租客”转向“导演-演员”,招商标准从租金承受力转向文化契合度与共创潜力,如上海EKA·天物、南京老门东通过深度内容共创构建场景 [14] - 时间维度取代竞争维度:竞争核心从“地理流量”转向“时间份额”,项目需通过文化、艺术、社交等多维叠加提供沉浸式体验以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如北京首开Long街、上海上生·新所 [15][17] 打造标杆商业的核心路径 - 场景极致化:未来成功项目更可能是“小而美”但主题极致化的空间,需敢于舍弃功能齐全的执念,专注于某一核心体验的深度打磨以建立唯一性认知,如日本银杏大道商业街、丹麦超级线性公园 [18] - 运营节奏化:商业需像连续剧一样运营,通过季度主题、限时展览等方式制造持续期待,如日本涩谷PARCO每季一新主题、英国巴特西发电站持续推出大型艺术装置 [19] - 文化在地化: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是实现差异化的关键,需对城市精神、历史记忆与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解读与再创造,如东京中城日比谷延续街区文化、曼谷ICONSIAM融合泰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