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 - 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框架搭建迈入深化细化新阶段,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 [1] - 已发布1项全国标准、9项行业标准,30余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究,2025年发布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 [2] - 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将支持领域从生产环节拓展至贸易、消费环节,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 [2] - 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已在20多个省市试用,截至2025年8月末试用地区发放转型贷款约670亿元,银行授信规模达1250亿元 [3] - 第二批冶金、石化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正加快研制,部分绿色金融改革重点地区出台地方层面转型金融标准 [3] - 20多个省市已启动试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蓝色金融标准正在抓紧研制,将适时在沿海地区开展试用 [4] 绿色金融工具创新与发展 - 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1.38万亿元,并优化政策安排,在上海试点将符合条件的转型贷款纳入支持范围 [5] - 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绿色贷款余额约42.39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6] - 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将碳排放权、排污权、林权等多种环境权益纳入抵质押品范围,并创新推出跨履约期碳配额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等产品 [6] - 组织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在多地试点开展物理风险压力测试,并组织2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针对重点排放行业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 [7]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 持续做好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工作,牵头完成《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成果文件,相关成果纳入G20峰会公报 [8] - 与欧盟委员会一道发起成立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参与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工作,与欧盟、新加坡共同发布《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覆盖八大行业110项气候减缓活动 [8] - 参与发起并积极参加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可持续银行和金融网络等多边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中英、中新(加坡)、中澳等双边绿色金融合作 [9] -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在巴西、南非、东亚等地区实施能力建设行动 [9]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
金融时报·2025-10-23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