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产业整体发展态势 -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新质生产力概念形成实践成果的重要时期[1] - 中国人工智能正以集群式崛起,展示出中国的AI速度与智能跃迁,叙事主线已从“追赶”被彻底重构[1] - 截至2025年9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5300家,全球占比达到15%,形成覆盖基础底座、模型框架、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6] 技术突破与全球竞争力 - 全球最大AI开源社区Hugging Face今年7月公布的榜单上,排名前十的开源大模型中,中国占据了九席[6] - 中美两国在顶级AI大模型性能上的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急剧缩小至2025年的0.3%,几乎实现性能上的“零差距”[9] - 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论文于2025年9月登上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封面,标志着中国AI技术在国际科学界获得认可[7] - 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38.58%,居全球首位[9] 产业规模与增长数据 -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6] - 截至2025年7月,中国大模型数量以1509个位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量(3755个)的40.2%[5] -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已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据全球1/10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6] 应用落地与行业赋能 - 2024年被称为“AI应用落地元年”,AI技术积累开始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产品,在日常生活、智能终端落地[4] - “十四五”以来,中国已建成超3.5万家基础级、70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2] - 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取得成效:成立3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1000个;通信运营商建成4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比实施前增长超过2倍[10] 算力建设与开源生态 - 越来越多的国内大模型厂商使用国产算力,在芯片受限下实现算力突围[4] - 开源模型有力降低了AI的使用和开发成本,促进了AI的普惠发展和生态繁荣[11] - 人工智能发展已从“单打独斗”走向“生态协同”,在开源社区建设、国产芯片适配、安全评测与标准制定方面形成共识与合力[5] 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 - 到2027年,要实现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几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13] - 具身智能已迎来商业化爆发,2025年10月诞生两笔亿元级合作,正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14] - 2025年迎来的巨大技术革命是强推理的大模型,催生出具备任务规划、工具调用、闭环执行能力的智能体[16] -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将推动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的全方位重塑,实现更加智能、协同、安全的新商业文明时代[17]
从跟跑,到并跑:中国AI这五年|“十四五”规划收官
第一财经·2025-10-23 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