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前沿「蓝宝书」:量子计算(上)
36氪·2025-10-23 12:13

量子计算发展三阶段 - 行业正处于从"科学狂想"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当前处于含噪声的中尺度量子阶(NISQ),量子比特数量为数十到数千个,但易受噪声干扰导致计算保真度有限[3] - 产业界聚焦于专用机商业化与混合算法应用两大路径,D-Wave的量子退火机已实现商业落地,其2025年Q1营收同比增长超500%[3] - 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是当前最实用模式,通过将量子处理器与经典高性能计算结合解决特定复杂任务,英伟达的CUDA-Q平台和IBM的Qiskit引擎正加速构建此生态[3] - 中期目标(约2030年)是实现含纠错的实用量子计算,通过量子纠错码将多个物理量子比特编码成高保真度的逻辑量子比特[5] - 行业龙头已发布明确路线图,Quantinuum计划在2027年实现100个逻辑量子比特,IBM规划在2029年交付包含200个逻辑比特的Starling系统,并在2033年推出具备2000个逻辑量子比特的Blue Jay系统[6][7] - 长期目标是构建全面容错量子计算机(FTQC),其运算错误率将接近经典计算机,谷歌计划在2030年实现百万物理量子比特的容错量子计算机,微软则通过拓扑量子计算路线期望扩展至百万量子比特规模[9] 量子计算基本原理 - 量子计算基于量子力学的三个基本特性:量子叠加、量子纠缠和量子干涉,以量子比特为基本信息单位[10][11] - 量子叠加允许量子比特同时处于0和1的叠加态,n个量子比特可同时表示2^n种状态,实现指数级并行计算能力[12][14] - 量子纠缠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间的非局域强关联,对其中一个粒子测量会瞬间影响其他纠缠粒子状态,赋予量子计算强大的全域协同能力,是处理多体系统问题和量子密钥分发的基础[15][16][17][18] - 量子干涉通过精确调控量子态相位实现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量子算法核心是利用此效应放大正确答案概率、削弱错误答案概率,如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19][20][21][22][23][24][25][26][27][28] 量子计算流程 - 量子计算过程可分为六个步骤:构建物理量子比特、初始化重置到起始状态、应用量子门将量子比特置于叠加和纠缠状态、执行量子算法、系统演化、测量使量子态坍缩为经典比特供分析使用[32] - 测量后的量子比特可以被重新初始化回到基态,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33] 主流技术路径 - 全球量子计算产业有六条主流技术路线:超导、离子阱、光子、中性原子、拓扑、自旋,成熟度上超导 ≈ 离子阱 > 光子 ≈ 中性原子 > 自旋 > 拓扑[34][35] - 超导和离子阱技术已进入云服务阶段尝试商业化,超导路线代表IBM有127量子比特处理器,离子阱路线代表IonQ有32量子比特系统[36] - 超导量子计算核心是构建约瑟夫森结,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IBM推出1121个量子比特的"Condor"处理器错误率降低3-5倍,并计划在2025年发布1386个量子比特的"Kookaburra"处理器,谷歌新一代"Willow"芯片将量子比特有效计算时间提升至100微秒,性能提升5倍[37] - 离子阱路线以超高保真度(>99.9%)和长相干时间为核心优势,可在接近室温环境下运行降低硬件复杂度和成本,Quantinuum实现了包含50个纠缠逻辑量子比特的系统,双比特逻辑门保真度超过98%,IonQ的Forte Enterprise系统提供36个算法量子比特计算能力[38][39] 主要瓶颈与应对 - 量子退相干是制约实用化的根本物理瓶颈,指量子比特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叠加态与纠缠态信息丢失,量子比特稳定性体现在相干时间上,麻省理工学院将特定量子态维持时间从微秒级提升至10秒,但距离复杂算法所需的数小时仍有巨大差距[41][42] - 量子纠错是应对退相干的核心方案,通过冗余编码将量子信息备份到多个物理比特中,以表面码为例构建一个逻辑量子比特需约1000个物理量子比特[43][44] - 量子纠错技术前沿进展包括微软提出的4D拓扑量子纠错码将构建逻辑量子比特所需物理比特数量减少5倍,并将物理错误率从10⁻³降低至10⁻⁶量级,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动态纠错网络将实现特定纠错任务所需量子比特数量从百万级锐减至千级,预计2026年工程化应用[45][46][47] 行业主要参与者 - 头部企业分为纯量子计算公司和科技巨头两类,纯量子公司包括D-Wave、Rigetti、IonQ、Quantum Computing等,科技巨头包括IBM、谷歌、微软、英伟达、亚马逊和英特尔等[48][49][50] - 多家知名非上市公司在研发和部署方面取得重要里程碑,得到一级市场资金支持,包括PsiQuantum、Quantinuum、Infleqtion、Pasqal、SEEQC、Atom Computing等[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