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短剧不爱“剧抛脸”
36氪·2025-10-23 20:20

短剧演员类型化趋势 - 短剧演员的评判标准正从追求“一人千面”的广度转向将特定类型角色打磨到极致的深度 [1] - 当前主导短剧市场的演员是具有高辨识度和鲜明风格的“类型化”面孔,而非传统的“剧抛型”演员 [3] - 在霸总赛道中,柯淳、申浩男、马小宇、何健麒因各自爆款作品出圈,被观众称为“短剧霸总F4” [3] 代表性演员及市场定位 - 柯淳凭借《好一个乖乖女》塑造“纯爱霸总”形象,该剧播放量超20亿,其角色颠覆传统霸总设定 [5] - 申浩男开辟“绿茶霸总”赛道,马小宇树立“疯批霸总”形象,何健麒成为“痞帅霸总”代表 [7] - 刘萧旭以“年上霸总”类型走红,形成独特的反差魅力 [9] - 女演员方面,“微短剧四小花”侯呈玥、王小亿、岳雨婷、马秋元也分别确立了“白月光”、“大女主”、“钓系”、“甜飒”等鲜明类型标签 [10] 短剧产业逻辑与演员评价体系 - 短剧产业逻辑的核心是“情绪”,要求演员成为精准的“情绪接口”,在极短时间内将单一情绪推向极致以实现“情绪直给” [15][17] - 爆款短剧《盛夏芬德拉》第54集的一个片段在社交媒体作为切片被疯狂传播,印证观众对“击穿屏幕”情绪价值的期待 [17][19] - 服务于短剧的新演员评价体系强调极致的情绪爆发力、精准的节奏掌控力以及高度的类型信服力 [21][23] - 短剧工业体系正形成一套标准化、可快速复用的生产模式,导演、摄影、剪辑等工作均围绕协同放大表演的情绪效果展开 [23][25] 行业生态变革 - 短剧驱动的系统性转变建立了一种由算法和用户行为直接驱动的内容新生态 [26] - 演员的评判标准由观众的点击、完播与付费行为共同塑造,使“精准直给”与“类型深耕”能力获得市场认同 [26] - 短剧并未否定演技,而是拓展了“一面极致”在特定内容形态中的新价值维度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