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人Azhar:评估AI投资泡沫的5项指标,当下为什么“不完全是泡沫”
36氪·2025-10-23 20:55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AI投资热潮尚未构成严格定义的“泡沫”,但存在值得担忧的迹象 [1] - 判断泡沫的硬标准是估值和生产性资本投资均下跌至少50%并持续数年,当前AI投资不符合此情景 [1] - AI投资呈现出投资规模巨大、收入滞后、融资结构复杂等特点,未来走势高度依赖收入能否实现高速增长 [40] 经济压力指标 - 数据中心建设对美国GDP贡献显著,但未达到历史大泡沫的临界水平(投资占GDP约2%开始“棘手”,3%则“很麻烦”) [2] - AI建设将美国经济重新拉回“建设”轨道,带动工程、暖通、电工等实体岗位 [2] - 存在“挤出效应”风险,数据中心投资回报率高于建公寓楼,可能挤占住房等长期更具生产性的投资资源 [23][24] 行业压力与收入增长指标 - AI数据中心年资本支出约3700-4000亿美元,而AI相关收入仅约600亿美元,存在约6倍差距 [2] - 该差距比铁路(资本支出约为收入2倍)和90年代电信泡沫(4倍)更为明显,值得担忧 [2][27] - 技术基础设施的收入天然滞后,生成式AI的商业化正快速追赶,核心在于未来数年能否实现“连续每年约100%的收入增长” [2][29] - 若收入增长不出现,可能重演pets.com或电信泡沫的情景,即建设了基础设施但当前无法充分利用 [40] 估值热度指标 - AI龙头公司的权重驱动了股指上涨,生态内存在“供应商融资”式的互相持股,形成“估值蜘蛛网” [2][33] - 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债务式循环融资不同,当前交易更多采用股权、附带条件,且需求真实强劲 [2][34] - 供应商融资模式本身并非必然失败,历史上通用汽车金融公司曾长期有效运作,关键在于透明度和风险可见度 [37][38] 融资质量指标 - 未来三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或达3万亿美元,超级云厂商仅能覆盖约一半,剩余需依赖SPV、私募信贷、证券化等“表外”结构 [3][39] - 当前融资结构被视为“奇异”但还不是“有毒”,需要密切关注SPV内的真实风险、GPU折旧与现金流的匹配等透明度问题 [3][39] - 在分析的18次崩溃案例中,“融资质量”是半数案例的引爆点,是需重点盯防的指标 [39] AI投资与历史泡沫的对比 - 与互联网泡沫时期“建好,他们就会来”但无人使用的空网站不同,当前生成式AI已有真实用户和付费客户 [17][18] - 企业采用AI的速度快于互联网和PC时代,例如ChatGPT在三年内年化营收预计达到100亿美元,超越Facebook或TikTok的里程碑速度 [18][19] - 技术构建者存在“技术升天论”或救世主式信念,认为在创造改变世界的终极技术,这种心理因素可能增加经济风险 [31][32] 潜在崩盘情景分析 - 若出现崩盘,股价会下跌,但市场上会出现大量GPU和计算基础设施,资金不充裕的公司可用“清仓价”获得 [41] - 廉价基础设施可能流向更小的玩家,促进创新民主化、多样化团队在更实惠的设施上创新,带来积极一面 [41] - 类似互联网泡沫后廉价光纤催生了YouTube和Netflix,AI基础设施的价格修正可能为后来的创新奠定基础 [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