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格局演变 - 助贷新规于10月1日正式施行,推动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向抖音、京东、蚂蚁、度小满、美团等头部平台集中,行业步入“强者恒强”的整合阶段[1][3] - 大量中小型流量平台被逐步挤出赛道,银行通过白名单管理将不合规、风控薄弱的小平台排除在合作体系之外[1][4] - 行业将呈现“头部平台主导、多元主体互补”的生态格局,监管通过分级准入制度和技术标准化为区域性银行与本地合规科技企业合作创造空间[5] 银行应对策略分化 - 大型银行将助贷渠道作为补充选项,重点仍放在自营贷款业务上,因其在成本稳定性和中长期贷款方面更具优势[1][10] - 缺乏自有场景和风控体系的民营银行及区域性中小银行高度依赖平台导流,面临获客成本攀升和流量质量下降的双重压力[1][10][11] - 助贷平台会优先将优质客户留给自身金融子公司,外部合作银行只能在资质稍差的“客户池”中筛选,获客成本从约1400元/人上涨至约2000元/人[10][11] 监管核心与风险考量 - 监管明确24%年化利率为红线,并指出36%利率区域客户违约率高达60%以上,是系统性风险源头[6][7] - 利率限制旨在防止过度借贷引发大规模违约,政策导向倾向于将24%作为合规红线,向法律口径靠拢[7] - 部分原本依赖高息助贷维持资金周转的高风险客户可能因融资渠道收缩而出现信用链条断裂,进而传导至银行端,引发信用卡逾期、消费贷违约上升等连锁反应[1][8] 未来发展方向 - 银行需通过客群精细化分层、数字化风控能力升级以及场景化服务创新,在合规与盈利间找到新平衡点[1][12] - 盈利模式从“高息覆盖高风险”转向“薄利多销+服务增值”,通过联合开发场景化信贷产品提升客户黏性,并借助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等共担机制[12] - 真正具备竞争力的银行已建立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千人千面”定价模型,实现授信额度与利率的个性化匹配,并配备强大的智能贷后管理能力[12]
助贷新规落地观察:银行分化调整,流量争夺进入“下半场”
北京商报·2025-10-23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