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格局演变 - 助贷新规推动银行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向抖音、京东、蚂蚁、度小满等头部平台集中,大量中小型流量平台被挤出赛道,行业步入“强者恒强”的整合阶段 [1] - 银行筛选合作平台时更倾向于选择品牌强、运营规范、风控能力好的头部平台,以降低合作风险,部分银行已停止与中腰部流量平台合作 [3][4] - 行业将呈现“头部平台主导、多元主体互补”的生态格局,银行可通过与多家头部机构合作形成互补,避免单一平台依赖 [5] 银行战略分化 - 大型银行将助贷渠道作为补充选项,重点仍放在自营贷款业务上,因其具备品牌影响力和自营贷款能力 [1][9] - 缺乏自有场景和风控体系的民营银行及区域性中小银行高度依赖平台导流,面临获客成本持续攀升、流量质量下降的双重压力 [1][10] - 助贷平台会优先将优质客户留给自己的金融子公司,将次一级流量开放给外部银行,银行需在资质稍差的客户池中筛选 [10] 运营成本与获客 - 获客成本显著攀升,以头部助贷平台为例,获取一位有效客户的综合成本从此前约1400元涨至2000元左右 [10] - 客户转化链条存在多层损耗,包括曝光、点击、注册、申请、审批、放款等环节,最终成功放款的客户占比很低 [10] - 银行在合作中的流量分配机制依据响应速度、审批通过率、资金稳定性等表现动态调整 [10]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明确年化利率24%为红线,并强化合作机构白名单管理,旨在防控金融风险 [1][6] - 监管政策倾向于将24%作为合规红线,向法律口径靠拢,以防止过度借贷引发大规模违约问题 [6] - 通过白名单管理将不合规、风控薄弱的小平台排除在合作体系之外,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减少纠纷和投诉 [4]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理 - 部分原本依赖高息助贷维持资金周转的高风险客户,可能因融资渠道收缩而出现信用链条断裂,进而传导至银行端,引发信用卡逾期、消费贷违约上升 [1][7] - 银行需加快自建数字化风控体系,提升风险识别精度,并探索社会资本担保等创新模式弥补传统风控不足 [8] - 真正具备竞争力的银行已建立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千人千面”定价模型,实现授信额度与利率的个性化匹配,并配备强大的贷后管理能力 [11] 未来发展方向 - 银行盈利模式需从“高息覆盖高风险”转向“薄利多销+服务增值”,通过联合开发场景化信贷产品提升客户黏性 [11] - 银行需通过客群精细化分层、数字化风控能力升级以及场景化服务创新,在合规底线与经营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1][11] - 银行可对客群实施差异化定价,为信用良好客户提供优惠利率,对风险适中客户通过灵活贷款期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1]
助贷新规落地观察:银行向头部化平台集中
北京商报·2025-10-24 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