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美国宣布对特定国家船舶征收港口费以提振本国造船业后仅四天,法国达飞海运将价值3亿美元的6艘大型船舶订单授予印度[3] - 该订单未流向预期中的美国或中国船厂,而是给了全球造船业排名第16位的印度,被视为对美国政策的意外反转[5] 美国政策与市场反应 - 美国征收港口费的政策旨在将订单从中国等国家“逼”回美国船厂,并计划用收费补贴本国造船业[3] - 政策效果适得其反,洛杉矶港执行董事评论称“美国这么一搞,最后买单的只有老百姓”,显示出对政策结果的失望[5] 印度获得订单的原因 - 航运公司选择印度船厂主要基于“避险”和“省钱”考量,在全球贸易摩擦下,印度被视为可避免中美双方港口费用的“安全区”[6] - 印度莫迪政府积极出台造船业优惠政策并新建船坞,为承接订单做了准备[7] - 这是印度在中美博弈中“渔翁得利”的又一案例,此前在电动车、芯片领域亦有类似情况[9] 印度造船业现状 - 印度造船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不到1%,许多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7] - 印度造船成本比中国高出近30%[7] - 印度媒体对订单反应热烈,有声音宣称印度将取代中国和韩国成为新造船中心,但订单本身被解读为需承担更高成本和交付风险的“扶贫”行为[7] 中国行业的应对与优势 - 中国行业展现出冷静态度,认为国际竞争最终依靠硬实力,选择在市场上进行光明正大的竞争[11] - 中国拥有几十年建立起的完整工业体系,被视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美国对中国船舶收费后,中国订单量不降反升[12] - 面对压力,中国行业加速推动LNG、氨燃料等绿色船舶技术研发,积极抢占未来欧盟绿色市场,体现战略定力[12] 全球竞争格局启示 - 事件揭示了体系大于规则、实干重于投机的重要性,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其韧性的基础[12] - 美国被指沉迷于“零和博弈”旧思维,格局狭隘[14] - 印度的案例表明,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存在“夹缝红利”,识别并抓住机会可能实现弯道超车[14] - 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手里有粮、心中有数”的实际能力,脱离实际的算计会被现实粉碎[15]
全球航运巨头法国达飞,无视美国新政选印度造6艘大船,成本高三成也认了
搜狐财经·2025-10-24 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