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核心部署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1] -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1] 农业现代化与质量效益提升 -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是“十五五”期间农业发展核心动能的转变,更加强调科技农业、智慧农业的赋能作用[2][6] - 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驱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新引擎[2][6] - 具体措施包括攻克种业“卡脖子”问题,推广智能农机与农业大数据应用,坚持绿色发展方向,推动规模化经营[7] 城乡融合发展 - 促进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4] - 城乡融合工作重点包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及推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资源更多向乡村倾斜[4] - 逐步打破各种制度壁垒,促进人财物等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是稳定农村人口、吸引人才下乡的关键举措[4] 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 - “十五五”时期特别强调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乡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5] - 建设重点将从“硬件”基础建设更多转向“软件”和“硬件”并重,突出“内涵”和“活力”[7] - 目标是让乡村不仅能安居,更能乐业,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创造更多本地就业和创业机会[7] 政策支持与效能提升 - “十四五”以来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0.8万亿元,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10%以上[8] - 会议明确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未来可能出台产业引导基金、乡村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8] - 需完善政策体系,例如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优化粮价形成与补贴机制,强化对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支持[8] 农业现代化基础与成就 - “十四五”时期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3] -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超96%[3] - 需继续强化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7]
乡村振兴新动向: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24 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