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药行业裁员潮概况 -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发生62起裁员事件,前三个季度累计达190起,已逼近2024年全年192起的总量[2] - 裁员潮由行业巨头主导,仅下半年头部企业裁员规模已超2万人,涉及默沙东、诺和诺德、辉凌、Moderna等[2] - 裁员呈现“规模空前、精准聚焦”的特征,波及从行政岗到核心研发、销售团队的各个层级[2][3] 主要跨国药企裁员举措 - 默沙东启动6000人裁员计划,覆盖行政、销售及研发部门,作为“2027年前年省30亿美元”战略的核心,预计每年直接降本17亿美元[3]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占总人数11%,超半数岗位来自丹麦总部,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年节省12.6亿美元[3] - 中小型药企同样承压,辉凌全球裁员500人(占比7%),为连续第三年优化人员;莫德纳(Moderna)裁员10%,员工总数缩至5000人左右[3] 中国市场调整策略 - 中国市场成为“特殊战场”,部分企业如吉利德、住友制药通过裁员调整在华资源配置[2][4] - 裁员凸显“靶向调整”属性,例如梯瓦(Teva)中国区重点缩减传统仿制药销售团队,转向肿瘤药管线[4] - 与裁员形成对比,阿斯利康逆势加码,2025年在华追加25亿美元研发投入[2][8] 细分领域与裁员动因 - 细胞与基因疗法成为全球裁员重灾区,诺和诺德裁员主要波及细胞治疗部门[5] - 萨雷普塔治疗公司(Sarepta Therapeutics)7月激进裁员500人,占比36%,年省成本4亿美元,背后是其基因疗法Elevidys因安全问题被加黑盒警告[5] - 裁员潮的底层逻辑源于专利悬崖、研发低效与市场竞争的三重压力,例如默沙东的K药贡献其制药业务55%收入(2024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但专利保护期临近且缺乏替代产品[7] 中国市场的新机遇与行业重构 - 中国市场显现韧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600亿美元,30%涉及细胞疗法,“中国研发 + 全球商业化”模式成为跨国药企控本新选择[6] - 中国III期临床受试者成本仅为美国1/3,推动阿斯利康等企业将40%早期研发项目转移至中国[7] - 人才从跨国药企向本土药企流动,推动国产管线向“first-in-class”突破;中国CDMO行业借势崛起,承接大量外包订单[8] - 数字化与AI融合成为降本关键,2025年全球药企AI投入达180亿美元,阿斯利康利用百度飞桨平台处理50万例慢阻肺患者数据,默沙东通过阿里健康网络将临床入组时间从12个月压缩至6个月[9]
“减肥药巨头”诺和诺德裁 9000 人,跨国药企裁员风暴来袭,中国市场凭创新成“破局密钥”